复盘的方法论
HBR中文版:如何看待外部的咨询公司,在企业战略决策中的作用?
柳传志:2001年左右,我非常注意起用麦肯锡这样的顾问公司了。今天回过头来看,麦肯锡提供的具体意见都需要做出调整,但是他们的那套思路和方法,怎么去考虑问题,为我们开阔了眼界。
所以,到了今天,联想控股在大的宏观、战略问题上,虽然不怎么请咨询公司帮忙,但是一遇到问题,还是会想到跟咨询公司进行讨论和商量。
对我而言,咨询公司有点像商学院里的教员。让他们很具体地出主意,我认为是有困难的,原因是打仗是需要主客观两方面都非常了解。
2001年,杨元庆为联想集团制定了一个多元化发展战略,麦肯锡从头到尾帮忙一起设计。今天看来,那个战略实际上并不成功。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战略制定的时候,他们忽视了在执行中一个重要因素是领导人的精力问题。和我更多地喜欢考虑战略层面不同,当时杨元庆喜欢抓具体事情,习惯于自己拍板。
和之前的一路高歌不同,2000年,戴尔电脑也在中国国内PC市场步步紧逼。由于杨元庆的精力被多元化事务牵扯,导致连续打败仗,“碗里的饭”受到威胁,从而不得不对战略整个进行调整。
HBR中文版:你当时没有提醒他们注意风险吗?
柳传志:没有。我也需要一个观察和了解的过程,需要经过比较多的接触以后才能了解杨元庆的工作方式。
HBR中文版:那次联想集团的多元化战略不成功,主要原因是外部的还是内部的?
柳传志:我个人认为,那次战略调整不成功,还是要从内部找原因。
制定战略需要把执行等多个环节考虑进去,包括企业的组织架构、领导人的精力够不够等。当时虽然制定了多元化战略,但并没想清楚究竟该怎么做:到底是采取事业部的方式来做,还是采用子公司的方式来独立做?因为事业部的负责人,其承担的责任、权力和义务,和子公司是不同的。
子公司就压在他们头上,做不好就是你的责任;我在这里听,适当地提提意见,检查检查而已。如果是事业部的方式去做,做出来的方案我最后来批,跟我一起讨论战略要怎么做,然后下去执行,那是不一样的。
对这些事情的理解,当时也认识不够。这是我们后来慢慢认识清楚的。如果是因为我们认识不清,而导致制定战略失误,当然就是人为因素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所有的这些东西,联想的复盘就是一路走过来,我不停地想。后来是组织大家不停地去琢磨。慢慢地,就把它变成了经验和教训。所谓复盘是随时随地在做的。
HBR中文版:联想“复盘”的提法,是怎么产生的?
柳传志:实际是在2004年前后,联想组织过一次对企业文化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将来如何传承等问题的讨论,并请了咨询公司合作。
他们提出,在联想,应该把企业文化定义为两个内容:一个内容是核心价值观,还有一个内容是方法论。在提出方法论的时候,我就顺便用了“复盘”这个词。
我参加过朱立南他们联想投资(即现在的君联资本)的会,跟他们一起回想当初为什么都投错了;当年,连我给他们出的主意都是错的。这种重新想的过程,活像围棋里复盘的过程,所以顺口就说出“复盘”这个词。其实还真的是挺像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