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银行业的格局正在发生非常有趣的变化。一方面,全球银行业的市值规模在2011 年缩水超过两成,欧洲银行在全球总市值中所占比例大幅下滑,北美银行业也遭受重挫;另一方面,新兴市场银行阔步前进,成为全球银行业价值创造竞争中的亮点。全球银行业格局正在经历一次规模巨大的“洗牌”,价值创造的重心正在由西半球向东半球转移。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近期发布报告显示,全球200 强银行席位中,亚太地区增加了10 个,拉美增加了11 个,西欧减少了22 个,更多的席位被来自亚洲和新兴市场的银行占据。而中资银行在市值排名中处于领先,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以及中国银行拿走了全球前十中的四席,其中,工商银行仍占据市值排名第一位。
中国银行业能够有出色表现,受益于高利差信贷驱动型高速增长的“黄金十年”,但严重依赖传统企业信贷的强周期性发展模式难以持续。面对全球银行业格局的转变,中国银行业应该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专注身边的商机
中国的银行业是不是一定要在这个时候“走出去”才能获得发展?答案是不一定。
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大陆依然是最具吸引力的市场之一。
虽然目前的经济出现增速下滑,但总体上,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在国际范围内依然处于一个相对较好的位置。尽管国际化是一个趋势,但国际化并非是所有银行在当前时点的必选项。国内银行如果能继续利用好中国相对稳定的环境和良好的足够大的市场,夯实国内业务基础,将迎来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这一点也已经被一些发达市场银行所证明。
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银行在BCG 顶尖银行榜单中异军突起,2011 年有7 家来自这两个地区的银行进入前30 名行列。原因就在于,它们更加注重开发本国市场。专注一个强大而稳定的国内市场能够获得很好的发展,而且能够带来丰厚的股东总回报。从2007 年到2011 年,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银行的股东总回报优于所有其它工业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