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全球性经济复苏似乎已成定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经预言2001 年和2012 年的经济增长会实现4.3% 和4.5%。然而,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在今年年中再次显现,很多经济体不得不下调增长数字。欧美等国政治纷争,政府能否采取必要措施恢复经济增长,尚无定论。
《全球竞争力报告2011-2012》显示,最新的发展进一步突显经济增长分布不均和经济活动平衡的转移。一方面,新兴市场和亚洲的发展中经济体增长比较强劲,经济增长率在2011 年和2012 年估计能够达到6.6% 和6.4%。同时,它们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本流入。另一方面,美国、日本和欧洲的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金融脆弱性持续,一些欧洲经济体表现尤其明显。大部分发达经济体在2011 年的GDP 增长幅度预计无法解决经济大衰退时期积累下来的失业率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各地决策者都面临着艰难的经济管理方面的挑战。
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出缺口缩小,经济危机中产生的过度生产能力也得以下降,虽然上涨的商品价格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巨大的国内需求继续拉动经济增长。
发达经济体则面临着投资者和市场信心下降和短期经济前景不确定的风险,日本大地震,美国、日本和欧债的可持续性不被看好,本已脆弱的银行业负担更加沉重。欧元区一些外围经济体的现状尤其堪忧,尽管实施了经济复苏计划,但是财政赤字和债务居高不下,经济增长乏力,导致经济脆弱性进一步加剧,对拖欠债款的担忧继续扩散,金融市场更加低迷。这一复杂的形势阻碍了财政巩固,债务负担降低到可控范围内以支撑经济长期发展的梦想遥不可及。
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国家在应对经济政策挑战的时候,要兼顾长期的竞争力根基和短期的政治压力。发达经济体,特别是欧元区的外围国家,目前经历的很多困难是由于不高的竞争力表现限制了长期的生产力增长。因此,在稳定财政地位和降低债务负担的同时,要加之以增强竞争力的改革,以提高中长期的增长潜力。新兴国家的高增长率为竞争力提高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它们通过结构性改革和提高增长的投资来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
![]() |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世界经济论坛的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研究和衡量了影响国家竞争力的多个因素,从一开始,它的目标就是为各方利益相关者提供见解,从而形成克服阻碍竞争力提高的最佳战略和政策。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经济环境下,我们不断地提醒人们重视当下的各种行为,以及它们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自2005 年后,世界经济论坛用全球竞争力指数(GCI)来做竞争力分析。全球竞争力指数是可以测量国家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一个全面的工具。
我们把竞争力定义为决定一国生产力水平的一系列制度、政策和因素。一国生产力水平又反作用于它的经济繁荣程度,它还决定一国投资的回报,投资则是经济增长率的根本驱动力。换句话说,一个有竞争力的经济体通常增长更加快速。
因此,竞争力的概念可以分成静态部分和动态部分:一国的生产力决定了它维持高收入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投资回报。投资回报是解释一个经济体增长潜力的关键因素。
《全球竞争力报告》把竞争力分成12 个构成支柱,包括制度、基础设施、健康和基础教育、宏观经济环境、高等教育和培训、商品市场有效性、劳动力市场有效性、金融市场发展、科技准备、市场规模、商业先进程度和创新能力。
跟往年一样,今年的竞争力排名前十名依然被一些欧洲国家主导。瑞典、芬兰、丹麦、德国和荷兰依然位列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国家。新加坡继续保持上升态势,超过瑞典,成为世界上竞争力排名第二的国家。英国则从经济衰退中复苏,重新回到第十的位置。
中国继续稳定前进,排名上升一名到26 名。自2005 年以后,中国的得分和排名每年都在提高。南非排名第50。在全球竞争力指数的大部分支柱中,中国今年的表现都有所提高,其他支柱保持稳定。尽管受通货膨胀的影响,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依然很有利,排名第十。中国是世界上负债最轻的国家之一,加上经济前景不错,所以政府债务质量提高,远高于其他金砖国家。
中国的公共健康和基础教育水平比较高,排名第32 名,健康指数呈现积极趋势,基础教育几乎实现全覆盖。在关乎竞争力的几个复杂领域,中国表现出了比它目前的发展水平更高的水平,商业复杂程度排名第37 位,创新能力排名第29 位。
但是,诸如腐败和司法独立等制度领域的挑战依旧困扰着中国。此外,在过去三年里,中国企业的安全感下降,为避免各种形式的犯罪和暴力,企业花费的成本越来越高。最后,中国的商业道德标准和企业责任感低于很多经济体,分别排名第57 位和第66 位。
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的金融市场和科技领域表现不佳,导致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下滑。但是,随着金融服务行业有效性和可负担性提高,以及获得信贷机会加大,中国的表现有大幅提高。科技领域也取得进步,主要得益于互联网和手机应用的两位数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