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构转型
按照“十二五”规划,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结构转型,其目标是从出口驱动型经济转向更大比例的GDP 用于国内消费而非储蓄,更多的经济活动活跃在服务业而非制造业,关键的优先发展产业是一些战略性产业,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制造业、新材料和环境保护产业等,增加替代能源和促进“本土创新”。自主创新项目始于2006 年,目的在于加速向技术密集型经济转型。
与此同时,“十二五”规划重申了中国“走出去”的政策,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其中大部分投资主体是中国的国有企业。
中国的意图是在2015 年之前实现外国直接投资储备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储备的平衡。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3 万亿美元,因此可以增加对外投资组合的多元化,从短期流动性证券到更富有成效的直接投资。
中国将会继续鼓励对外投资,而对内投资增长将更为缓慢。这个外向型的转变也将给中国企业带来创新方面的挑战,特别是那些在发展中国家开拓市场的企业。
国内消费的结构转型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鼓励个人花费更高比例的可支配收入的激励措施,这反过来取决于服务体系的建立,比如人寿保险、健康服务和退休工人的养老金等。这些服务以及其他服务的发展将带来经济的一个重要转变,服务业将从现在占GDP 的43% 到2015 年占GDP 的47%。这个转变无疑会持续到2015 年以后。
中国不能像过去一样将经济的高速增长寄托于劳动者从低生产力的农业转移到高生产力的制造业。尽管中国的城市化率提高到51.5%,但是活跃的劳动力并不会相应提高。
随着人口的城市化水平提高,老龄化加剧,生产力的增加将更多取决于利用更小的资源创造更大的价值,这就更加强调创新能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