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分析有助于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满意度
斯蒂芬·沃尔夫勒姆(Stephen Wolfram)既是位企业家,又是位科学家。今年三月,他写了篇博客,题目是“我的生活分析(The Personal Analytics of My Life)”。在这篇博客里,他把自己22年以来使用电子邮件的相关数据、花在会议上的时间以及敲击键盘登陆电脑的次数绘制成一张图表,结果,里面的图表和曲线图很有意思,也颇有启迪性。用这种记录方式,沃尔夫勒姆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生活井井有条的人,喜欢一个人在深夜加班。此外,他还认识到:虽然在工作上安排的电话会议通常能准时开始,但现场会议却没法保证时间,而且在用电脑时,他花了7%的时间来删除已经写好的内容。
正如沃尔夫勒姆所说,这种“自我意识尝试”让他成为了自我分析这一新兴学科的开拓者。所谓“自我分析”,就是自愿收集、分析与自己相关的各种数据,以期改善自己。长期以来,运动员就用先进的可视化统计分析来帮助提升自己的成绩;现如今,自我分析也日趋盛行于工作场所。运用可佩带装置、手机和电脑应用程序、以及高级的数据可视化技术,我们可以轻松监控自己的办公室活动及其任何影响因素,由此得出相关信息,以帮助我们做出更好选择,究竟应该把时间和精力集中投入到哪些工作上。
这预示着我们对工作表现追踪、甚至职业规划的观念都会有重大改变。事实上,长期以来,公司都在监测员工们的工作表现,不过一直都是管理者在选用监测工具和监测标准,而且由管理人员来决定如何解释这些监测结果。现如今,有了自我分析,员工们完全可以在工作中自我监测了。用自动化实验,他们可以准确发现哪些工作和技术能让自己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满意度最大化,并做出相应转变。
沃尔夫勒姆的发现是:“井井有条”的生活让“无论挑战智力的工作还是其他事情都变成了他的下意识行为,他完全乐在其中、精力充沛”。但是,他没有用这些数据来分析如何改善自己的表现。从这个意义讲,他的博客内容既具前瞻性,又有警诫性,因为它凸显了事先没有计划就运用自我分析的种种陷阱。由于一开始缺乏清晰目标,沃尔夫勒姆足足花了二十年时间来综合分析收集到的大量数据,即便如此,他的博客也仅仅停留在数据观察上,而没有对这些数据做进一步的分析和介入。例如:是否可以基于数据调查来改善自己?依照压力程度来计划项目节奏是不是更有用?考虑到他对公司实行远程管理,基于何时与别人相处来调整自己的情绪,这是不是更有用?
如果一开始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自我分析就很容易变成一个看似前途无限、实则无用武之地的理念,会像其他技术上的流行时尚一样,昙花一现。为了更好地进行自我分析,你必须了解自我分析工具,想出正确的使用方法。自我分析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提升自我意识,还要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