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业革命冲击
HBR中文版:正在发生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对制造业而言,就是由大规模制造转向大规模定制。哪些因素在驱动这种转变?
张瑞敏:中国企业一般都在追求做大做强,在先做大还是先做强这两者之间,一直有争论。其实,最重要的问题是一定要做活,要适合时代的发展,否则再大再强也没有用,比如柯达。有一句名言叫做:“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用到企业上也一样,没有小企业,只有小经理,就看你的思维到底是怎么样的。
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企业早转比晚转更有希望,因为大规模定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以市场为转移。德鲁克曾说过,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创造顾客。过去,顾客和企业的信息不对称,主动权在企业;现在主动权在顾客,你必须以顾客为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不去实施定制,肯定没有生存的希望。
HBR中文版:这种变化会给全球制造业,尤其是中国制造业带来什么挑战?
张瑞敏:数字化制造技术的进步,使得制造可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大规模定制在操作层面、制造层面的一些障碍和问题,正在逐渐消除。可能很多人觉得还很遥远,但实际上已经近在咫尺了。
在大规模定制时代,全流程参与是一个重要特征:从设计到制造,从员工到用户,包括内部设计人员、营销人员,甚至车间普通工人,大家都能为满足用户的需求做点什么。因此,对于国外厂商来说,如果在中国外包,怎么去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这样所有人没法参与,或者你参与了,外包了再运回去,什么都晚了。所以本土化制造或者说回流,是必然趋势。
HBR中文版:近年日本家电业普遍下滑,去年海尔还收购了三洋的白色家电业务。这一衰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有关么?
张瑞敏:改革开放以来,日本企业其实一直是中国学习的榜样,包括他们的企业精神、管理方法,比如全面质量管理(TQM)。日本早年取胜的原因,一个是它的团队精神,一个是年功序列。在大规模制造时代,这两个因素使得日本制造的质量最好,成本也很低,因而市场表现也最好。
可是现在要大规模定制,满足个性化需求,麻烦就来了:因为日本企业的组织越来越庞大,尽管所有员工执行力依然非常强,但很有可能是错误问题的正确答案。哪怕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以往在全世界都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几十年不去变革,也会出大问题。
海尔在并购三洋之后,改变了之前只能升不能降的人事制度,建立起以目标和绩效为导向的机制。很多日本企业也想跟着学,但很难下定决心进行自我颠覆。就象清末的时候,要改变科举制,几乎遭到了全国读书人的反对。
HBR中文版:中国制造业要顺应这一潮流,甚至寻求适度领先,当务之急该怎么做?
张瑞敏:我现在还没有怎么想好,但是我觉得可能会分两个阶段:第一是现在这个阶段,可能主要的先解决企业模块化的问题。有人说21世纪是“乐高世纪”,企业发展就像堆积木一样。先模块化之后,大规模定制就有了一个基本条件。
再往前发展,我觉得可能会像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作者)所说,带来了整个工业体系和大企业的改变,变成了分散型加合作型。可能不再是一个庞大的企业,而是分散为很小的企业,相互合作,外部提供各种平台。就像现在网店一样,一个网店可能只是在一个家庭里,万万千千网店组成的合作平台很大,仓库、物流、银行,这都是支持的平台。
今后是不是工业也会这样,也会是很小的小作坊?很难说。我觉得这有点像哲学上的否定之否定:一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是纺织机械解决了小作坊问题,变成了大工厂;现在可能又回到了小作坊,当然这个小作坊和当时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
但是至少目前对企业而言,应该先解决的还是模块化的问题。
HBR中文版:模块化是一个什么概念?这是从大规模制造转向大规模定制的必经阶段吗?
张瑞敏:这个模块化,其实还是一个端到端的概念。目前已有雏形,但还不大灵活。比如说一套模块可以变换出20个型号,但在这个范围之外,需求就满足不了。换句话说,就是怎么样真正获取和满足用户的需求,还有距离。说到底,模块化必须是一个全流程的,必须能够满足用户全流程的体验。要完全实现我们和用户之间这种互动融合,还有很大的距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