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重于机器
HBR中文版:海尔最早是做白色家电起家的,后来延伸到黑色家电甚至金融等领域。如何在多元化的布局下实现协同?
张瑞敏:有一段时间,我们非常羡慕GE(美国通用电气)的做法,GE最赚钱的是金融。所以,我们当时拿了十几个亿,一下子也投到金融这里来了,现在看,投的这几块金融业务,可能给我们带来的一些效益,而且每年的利润里,金融这块,包括财务公司的贡献都比较大。
在产品这方面,也有一个过程。一开始就是出了冰箱,后来白电、黑电,好多领域几乎都涉猎了。
但是现在,我们对战略进行了调整,重点放在为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方案上面来。至于方案所包括的产品,不一定都是海尔制造的,只要用户满意就可以。
目前像电脑、手机,我们都不自己制造了,用户有需求,找代工就可以了,今后逐渐电视也要这么做。还有一些小家电,我们也有销售,但是并不是自己生产的。现在,我们要推出一些完全针对不同用户群的服务,但是这个服务里头的产品,有的是海尔的,有的就不是,可以整合;不仅仅是国内的,有些国外的品牌也会整合进来。所以,最后要说极端一点,也许到最后自己生产的产品可能很少,很多都是我来进行整合,然后去满足用户的需求。
HBR中文版:这是不是就是“轻资产”模式?
张瑞敏:“轻资产”不光是这样。国际上有很多的厂家到中国来,愿意和我们合作,因为我们有很大的销售渠道,也可以创造用户需求。
因此,从某个角度来讲,可能生产什么样的产品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你知道用户到底要什么;如果你有了用户这个资源,而且是非常大的资源,其实产品的整合并不是一个难事。可能最后是两端,应该很明确:一个就是前端的设计,再一个后端的营销。现在我们内部把这两端结合起来,共同去了解和抓住,创造用户的需求或者说用户的订单,这个单子可以是我制造,也可以是别人制造。
这就和原来的那种多元化的概念完全不一样了。其实,现在有些日本企业,也都在调整,扔掉一些原来引以为自豪的产品,因为那已经变成了包袱。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你手里有多少制造机器,而是你有多少用户订单。
HBR中文版:像淘宝、京东这样新兴的电商平台,他们掌握着大量的用户数据,制造企业如何比他们更接近消费者?
张瑞敏:价格只是用户需求各种因素之中的一个而已,有时它甚至连一个必要条件都不一定算得上,更不用作为充分条件了。所以,我们比较推崇的还是像亚马逊这种模式,它在获得信息之后,可以不断地去创造新的需求。
而现在在中国,很大程度上,仅仅是把实体店打价格战的方式搬到网上而已。网站的访问流量等指标,并不代表你真正把握住了用户需求。用户需要的是一种全流程的在线体验,包括参与产品的设计等等。
HBR中文版:在中国家电企业中,只有海尔的专利申请量可以排进全球前十。未来的创新战略是怎样的?
张瑞敏:其实我们也在进行调整。过去非常自豪,可以一天申请两项几项专利,但是后来我们发现,其实专利里头有很多的“垃圾专利”;而且,虽然发明专利的比例在逐渐提高,但是真正在全世界领先的很少。所以,这个战略也是阶段性的。
现在我们更强调研发人员的观念改变,由市场来决定产品,来决定怎么设计,整个顺序颠倒过来了。另外一个观念的改变,就是过去我们往往想把全世界最好的研发人员整合进公司来,这个也做过,只是效果也并不是太好;那么现在,我们更强调全球资源的外向整合,尤其是在基础研究领域。
全世界从事这种基础研究的大专院校,或者说研究机构有很多,我们可以和他们联起手来,有一个契约关系就行了。所以简单地说,现在的研发观念和思路,从原来封闭的变成了开放的;在这个开放的外部系统里,你要寻求一些技术资源的话,只是点击一下鼠标的事而已。
HBR中文版:目前海尔在资本市场共有两家公司,分别是在上海上市的青岛海尔(600690.SH)以及香港借壳上市的海尔电器(1169.HK),他们将来的分工是怎样的?
张瑞敏:从内部来讲,基本上大家比较明确了,制造业务会逐渐集中到上海上市公司平台,而渠道、物流、服务等则会集中到香港这个平台。以这两个平台,作为我们下一步的主要发展方向,内部一些资产都由这两个平台来整合。有些业务,比如金融,不一定能整合进去,但是也要支持整个集团战略的发展。
按说,像现在互联网时代这么发展,香港这个平台应该是可以超过上海的。在现在的市场机会下,其实它应该发展得更快。当然,上海平台也应该逐渐转到服务型制造上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