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RSSApp/Android客户端iPad客户端手机版天猫旗舰店

陈清泰:中国汽车政策亟须调整

作者:陈清泰 2012-10-30 13:43:00 0

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展的国家,其大众汽车消费正在经历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历程,开始进入汽车社会。迎接汽车社会,我们需要理清三个问题,一个是深刻理解已经到来的汽车社会,第二是培育良好的汽车文化,第三是趋利避害,保障汽车业可持续发展。

深刻理解已经到来的汽车社会

较长时期以来,中国政府考虑到自身的国情,对于汽车消费一直采取抑制性的政策。在国家发展战略、城市和区域规划中,并没有把大众汽车消费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为了启动内需,政府对居民汽车消费由抑制性的政策转向鼓励政策,这个极大的政策转弯,使长期被压抑的汽车消费需求被井喷式的引爆了。

汽车是一个需要大规模基础设施、诸多配套条件支持、消耗大量能源的产品,面对汽车保有量超高速的增长,无论是硬件条件还是软件条件,中国都缺乏必要的准备,很多城市一时陷入措手不及。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新兴汽车生产基地,在这个过程中,汽车作为带头产业,以强大的能量在很大的范围促进了中国的产业升级,成为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汽车产业所带动的行业和产业面之宽,包容和吸收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之广,形成的生产规模、市场规模之大,创造的产值、税收和就业岗位之多,对于国民经济拉动作用之大之持久,对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作用之显要,都是其他产业难以相比的。

到目前,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60辆,和人均国土面积可以相比的国家和地区对比来看,我们仅相当于日本的十分之一,韩国的六分之一,台湾地区的五分之一。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中国汽车保有量还会以较快的速度持续增长,这几乎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随着大众汽车消费的普及,我们越来越清楚的看到,汽车对于经济社会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汽车产业的自身,正深刻的影响着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汽车的广泛应用,不仅会扩大人们的生活半径,加快社会活动节奏,而且会改变人们的距离和时间概念。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出行方式、居住地选择、生活方式、活动节奏、休闲方式、消费结构也将随之改变,进而影响到城市和乡村结构、商业模式、就业结构、社会关系、沟通方式,以及知识结构、文化习俗等。

在大众享受汽车文明的同时,将逐步形成中国的汽车文化。轿车进入家庭,还会增加国民在交通、地理、能源方面的知识,增强法律、社会和环保意识,对社会进步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居民流动能力的增强,还有利于区域和城市间的均衡发展,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别。目前为止,就社会习俗变化影响的深度而言,可以认为,我国已经开始进入汽车社会。国际经验和我们自身的感受都表明,这是一个及其深刻的系统的变化,如果有所准备、正确引导,它会拉动经济增长,推进社会进步,促进社会文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如果对这一形势准备不足,或者是引导不当,会带来诸多负面的影响,有的甚至是十分严重的。实际上,我们对此并没有做好准备,甚至连这一方面的意识都很欠缺,应当尽快启动对汽车社会的认知觉醒。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关键词:
相关阅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