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持续的“中国制造”的增长模式
过去三十年以来,受益于低劳动力成本和强大的制造能力,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的标签可在不同的制造业产品中随处可见,尤其是玩具、服装和制鞋等传统消费品行业。这一直是过去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截至2011年底,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制造业占中国GDP的32%以上;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中国在全球贸易中占比高达10.6%,高于美国的8.2%。支持这些企业实现低成本优势的是,来自中国农村地区大量的低成本劳动力和沿海地区逐渐形成的专业化产业集群。
但是经历了30年飞速发展后,“中国制造”的增长模式未来将变得难以持续。随着制造型企业受到劳动力成本上升及劳动力供给不稳定的双重打击,近几年来低端制造业逐渐开始向低收入国家(如印度尼西亚、越南、柬埔寨)转移。国际知名品牌如耐克、寇兹和无印良品纷纷宣布缩减中国占他们在全球的生产份额。
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为中国制造”逐渐成为新的增长模式。中国家庭不仅消费更多更好的食品、名牌服装、豪华汽车和其他高端消费品,而且在服务类消费方面的开支也将加大,比如电子通讯、旅游观光、子女教育、医疗保健和保险服务。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2.4%,均超过同期7.8%的GDP实际增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