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级结构和传统变革管理的局限
层级结构有它的作用。在层级结构下,根据专业知识、久经考验的流程及明确的汇报关系和职责,按部门、产品类别和地区等对工作进行分类,这样一来,我们可以高效地做自己擅长的事,并具有前瞻性。层级结构受熟悉的管理流程指引,即计划、预算、职责界定、招聘和解雇以及绩效考核的管理流程。
我们已经学会如何在层级结构内改善业务。我们提出动议开展新任务、改善旧业务。我们知道如何发现新问题,如何在动态市场中寻找和分析数据,如何成立变革项目并获得批准。我们学会通过增加工作组、专家组、项目管理和变革管理部门、执行负责人及相关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来实施项目。我们可以在应付日常工作的同时做到这点,因为这种变革方法很容易与层级结构、基本管理流程兼容。如果组织的官僚程度低些,等级少些,令人质疑的规定也少些,让基层员工拥有更多自主权,那么组织会运转得非常好。在变化的世界中这套方法既能应付策略问题也能应付战略问题——但仅在一定程度上。
单靠旧方法无法应对快速变革。层级和标准化管理流程本身就是规避风险、抵制改变的,即使官僚化程度最低的层级结构也不例外。一部分原因是政治上的:在没有得到上级首肯时,经理人们厌恶冒险。还有部分原因是文化上的:人们往往顽固不化,害怕失去层级结构的两个重要要素:权力和地位。此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所有等级及其专门部门、规定和最优流程都渴望稳定,并倾向于做自己知道如何做的事(当把一个层级结构叠加到另一个层级结构之上,创造一个矩阵式组织时,这些特征更加明显。)。
此外,根植于层级结构的战略执行方法无法应对快速转型带来的管理挑战。变革管理通常依靠诸如诊断式评估和分析、沟通技巧和培训模型这样的工具,它们在应对偶然问题时非常有价值,能给出相对直接的解决方案,比如贯彻一套经过测试的财务报告体系。当你明确需要从A点到确定的B点时,这些方法是有效的。这两点间的距离不是遥不可及,来自员工的阻力也不是巨大无比的。变革管理流程是对已知系统的补充,可以轻而易举地融入到一个项目管理组织中。通过增加资源,改进旧方法或者请更高明的人推动这一流程,它能变得更快、更强大,但是再次强调,仅在一定程度上。超过这个度,使用这种方法提出战略动议,要求组织更迅速地消化更多变革,只会带来混乱、抵制、疲劳和更高的成本。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