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战略法
这些战略或多或少地体现了我们称之为“草根法”的战略管理。战略就像花园里的野草,它们可以在任何土壤里扎根生长。人们有能力在处理具体情况时学习,并从环境中获得资源支持。当形成合力时,这些分散的认知就变成组织行为,并扩展成为指导公司的整体战略。
试想一下“伞型战略”的操作方式:高层设定了一个宽泛的指导原则(比如,只生产利润丰厚的高科技产品),然后把具体的细节留给下一级别的部门去处理(比如,这个产品究竟是什么)。这个战略的深思熟虑部分体现在高层的指导原则上,应急部分体则现在具体执行上,而且因为这个过程允许在运作中形成战略,所以我们称它是“深思熟虑应急法”。
深思熟虑应急法,也被我们称之为“过程战略”。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层能够控制战略形成的过程:关注结构设计、人员配置、进展步骤等,同时把具体的内容留给其他人处理。过程战略和伞型战略在商业世界都很流行,但这要求兼具专业能力和创造性。像3M、惠普、国家电影局这样的公司和组织,能够有效运用这种战略的原因在于,他们的战略执行者和发布者是同一个人,而且这个人是在公司的等级结构中的底层,他亲自处理具体的情况,还具备必需的技能专长。一个公司如果可以像陶艺师一样,那么几乎所有的人都该是战略制定者。
传统的战略管理观点认为,变化是惟一不变的事情,公司必须随时适应变化——战略计划理论的文章尤其愿意强调这点的重要性。但这个观点非常具有讽刺意味,因为战略这个概念本身追求的是稳定性,而非变化。这类文章也强调,公司要寻找战略方向、部署实施阶段,并从公司员工共通的、已有的行为中寻找战略合作机会。无论哪种论调,根据定义,战略都是用来维持组织稳定性的。没有稳定性就意味着没有战略——没有通向未来的步骤,也没有从过去习得的模式。的确,说清楚一个战略本身就是为了防止战略发生转变。
以前的观点没能抓住一个本质性的问题:何时,或者如何驱动变革?战略制定的根本困境在于需要平衡稳定和变革两种力量——一方面关注成本和收益之间的运营效率,另一方面平衡再次投入与现金流的比例以适应外部的环境变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