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清晨,还不到八点,66岁的沈文荣就出现在了位于江苏省张家港市郊区的沙钢集团总部大楼。
当年正是从这里出发,在传统上国企一手遮天的钢铁行业,沈一手打造了中国最大的民营钢铁集团。2009年,沙钢成为中国首个进入《财富》杂志500强的民营企业;2011年,其营业收入首次突破2000亿元,继续独占民营企业头把交椅。而根据WSD(世界钢动态)公司的“世界级钢铁企业”排名,沙钢也一直位列中国钢铁企业前三位。
从1984年至今,沈文荣带领沙钢多次在逆境中实现飞跃,才锻造出今天这个总资产1500亿元、员工近4万人的“钢铁帝国”。
他刚接任沙钢厂长时,产能不足万吨,并身处困境。沈出急招转产窗框钢,至1993年,该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了70%。
此后,他又看到短流程电炉炼钢、连铸、连轧正成为世界钢铁工业最新潮流,并在20世纪90年代上演了两次电炉炼钢生产线的引进,再次把沙钢导向了“野蛮成长”的跑道。
进入21世纪初,中国钢铁产业鼓励企业上规模,并不具备资源和政策优势的沙钢再次面临严峻考验。沈在2002年导演了一场“世纪大搬迁”,将位于德国莱茵河畔的蒂森克虏伯钢厂650万吨钢板项目整体搬迁到了张家港,又一次取得了战略优势。
虽然他雄心勃勃地声称,未来10年到20年中,沙钢出现50个至100个亿万富翁是有可能的。不过,作为董事局主席的沈文荣出现在我们面前时,他拎着的只是一只提手已经完全磨白、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黑色公文包。
“我没有什么地方需要花钞票”,他用崇明口音颇重的普通话开着玩笑。
在接受《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的专访时,沈文荣谈到了沙钢战略体系中最为核心的成本领先战略,以及如何将这一战略予以落地的执行机制。
同时,他也勾勒出沙钢管理未来价值链的构想,并坦承“我也不知道沙钢能够大到什么程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