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华制造布局5原则
企业在华制造布局5原则
由于制造业不会撤出中国,许多企业应重新审视在华制造布局。这并非易事,但只要遵循以下5个简单原则,就有望成功完成重新布局。
1.采用客户中心制策略 在设计最佳制造布局时,必须以客户需求为核心,而中国各地的客户需求往往存在巨大差异。例如,若客户要求的交付期较短,那么企业可能就不会把装配线迁往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内陆地区,不过仍可将零部件生产搬至国内外的低成本地区。
2.了解经济效益与挑战 成本驱动力分析是重新设计制造布局的核心所在。相关成本可分为固有成本、结构成本、系统成本和已实现成本四大类。
固有成本根植于产品设计中,与为满足客户需求、建立基本流程架构和所需流程及技术的制造活动相关。不同客户细分间的固有成本可能存在显著差异,在渐进式改进中往往具有最大的成本削减潜力。
结构成本与产品制造过程、公司的自制或购买决策、生产规模、流程复杂性及采购战略等有关。各地的结构成本差异较大,因此该成本对重新设计完善的制造布局至关重要。
系统成本与制造方式、组织变革及运营政策相关。由其定义来看,系统成本是公司内部成本,因此各地的系统成本差异小于结构成本等。
已实现成本与执行效率及绩效有关,如劳动生产力、协定工资、材料价格差以及加急运费等。与结构成本类似,各地的已实现成本差异显著,因此该成本对重新设计制造布局非常关键。
另外,政策法规及税务影响等因素将影响制造网络的重建。例如,在劳动力成本较高的地区,遣散费也会水涨船高,因此关闭工厂及转移制造基地可能并不划算。
3.评估备选方案 明确供应链经济情况与限制后,就可以确定“理想” 的价值链网络,并在多个实际情景中进行测试。例如,中国是否存在(或能否建立)合适的本地供应基地是个重要考虑因素。
4.进行商业论证 应开展详细的商业论证,并制定迁移计划,明确必要的制造活动和相关财务影响,这一点非常重要。该计划应强调组织变革,并明确特定团队成员和关键利益相关方的角色及能力。
5.监控关键假设与经济驱动力的变化 最后,还应定期对分析结果进行重新评估,发现相关假设的变化和更新。例如,如果中国让人民币升值,则可能对中国制造业造成很大的经济影响。
最终结果主要取决于中国政府能否鼓足勇气,甘愿放弃一部分收入和就业岗位,以求在未来某个时间获得无形的回报。为此,中国必须大力投资于供应链设施和物流系统,连接内陆与上海、深圳和天津等出口枢纽。同时,政府还须鼓励企业将制造活动迁往内陆地区,例如中国的中西部地区,而非海外市场。另外,中国必须开展持续投资,升级现有的制造基地,尤其要关注朝阳产业。无疑,这些正是中国政府最近出台的“十二五”规划的目标所在。
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型的过程无疑充满挑战,但中国已成功完成多个五年计划,并能在必要时果断动用各项金融资源。事实上,美国倒是应该采取更加有效的工业政策,鼓励对本国制造业的大力投资。不然,美国中西部的“锈带”可能依然难以除锈。
朱利安是博斯公司全球合伙人,及大中华区汽车行业的负责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