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自我否定
HBR中文版:在解决了初期的“董事会难开”的问题之后,公司战略是否有所调整?
董文标:2006年我成为民生银行董事长,就在那一年,我提出“调整提升”。原因是“超常规”发展模式已经不合时宜。经过5年的快速发展之后,民生银行资产规模已达到六、七千亿元,比2000年时提高了10倍。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再按此前的超常规模式发展,一定要调整体制,转变发展方式。
于是我提出了事业部制和分行转型两大战略。该方案一提出,就遭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反对,内部反对声甚至高过外部。但是我依然坚持自己的理念。因为民生银行此前的业务模式与国有四大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并无本质区别,而民生银行在资产规模上远逊于这些银行,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走是没有出路的。所以,一定要转型,要调整提升。于是,我们从2006年开始试行新方案,2007年开始推广事业部制。
对于这种变化,民生银行内部的非议颇多,认为是“瞎折腾”。我理解这种非议,因为当时民生银行的发展势头良好,但我也知道,这种发展势头并不是来自于民生银行的独特优势,更多地是因为搭上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便车,因此民生银行必须自我否定,否则不可能把民生银行打造成为一个“好”银行,而做成一个好银行,关键是要转变原来的发展模式。
HBR中文版:这一轮名为“调整提升”的改革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董文标:首先是推行事业部制。所谓事业部制,首先是把高风险业务由“三级经营、三级管理”,转化为“一级经营、一级管理”;其次是突出专业化,细化业务分类。民生高管层在经过讨论后认为,高风险业务包括几项:一是房地产,这是全世界公认的高风险业务;二是能源,比如煤炭、石油、电力以及风电等新能源;三是交通,比如高速公路,海域、铁路等项目;四是冶金。
基于上述判断,我们设立了地产金融事业部、能源金融事业部、交通金融事业部和冶金金融事业部,实行专业化经营。
这次重新划分对原有的利益格局是巨大的冲击。此前这些业务都集中在分行,这些业务贡献了分行利润的一半左右,现在剥离出来划归总行,就让一些分行连生计都成了问题。
HBR中文版:当时面对的压力巨大,质疑的声音那么多。你坚持推行事业部制的信心从何而来?
董文标:信心来自于四个方面:一是经过7年的发展,民生银行有一个较强大的规模和实力,民生银行有本钱来折腾,这是改革的基础;二是事业部制并不是新事物,它在国外已经被普遍采用;三是民生银行将来真正的公司价值就是这条路,绝不是原来的旧路,所以一定要下决心去“折腾”;四是民生银行有年轻的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我有能力说服他们去改变。这件事情只有民生银行能够做到,其他银行做不了,原因就在于民生银行是一个比较年轻的银行,这个团队很年轻,所以对变革有较强的理解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
HBR中文版:事业部制改革对民生银行的未来会产生什么影响?
董文标:首先是行业资源整合带来效益集中。比如煤炭行业,民生银行现在是中国煤炭业最大金融服务商。像山西、陕西、内蒙古,包括贵州,这些地区的煤炭整合金融服务主要都是民生银行做的。
另一方面,事业部制让我们拥有了一批专业化人才。以内蒙古为例,我们只有不到30个员工,而该地区整个煤炭行业有将近400亿元贷款。在贵州,我们提出的煤炭整合方案,省委书记和省长都非常认同。有些小伙子在能源金融事业部做了四五年,拿出一块煤炭一摸,就知道热量多少,什么品级。我们在各个领域都拥有专业化人才,这些专业化人才成为行家里手,能够更好地识别行业风险。
反过来想象一下,如果这些业务都堆积在一个支行会怎样?一个支行多则50到70人,少则20到30人,并且三分之二的人在后台运作,只有三分之一是搞销售的,同时开展房地产、煤炭、电厂等行业的金融服务业务,这时候风险有多大?
HBR中文版:按照业务模块重新整理企业架构,如何避免业务分散、各自为战的状况?
董文标:“一把抓”的经营叫做井底之蛙,他看到的只有那一块,而事业部制才是统揽全局。民生银行将业务按行业分条线模块,在全国统一布局,就跳出了“井底之蛙”的陷阱。
改革之后,民生银行做业务的时候,实际上做的是整个产业链。这样带来了三个好处,一是在整个产业链中对冲掉了风险;二是专业化程度提高,从而提升了客户黏性。比如煤炭业,民生银行做的报告比他们企业自己做的还要完善,将挖煤、炼煤、销售、运输一条龙的产业链做出来,煤炭企业不可能再到其他银行去做业务;三是民生银行做贷款时将产业链中的各种金融产品合并起来做,成本可以大幅下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