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文化铺平创新之路
为什么创新和等级观念成反比?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正确地理解创新的过程。
创新的过程是社会性和群体性的,而非个体性的。虽然人们往往认为创新就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突然爆发,有创新力的奇才可遇而不可求。但实际上,创新是在不同想法的互相碰撞交流中产生的,创新的本质是社会性的。认为创新是个人英雄式的、以及崇拜创新英雄,试图培养创新奇才的想法都是偏颇的。
于是,成功的公司总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行动打破等级观念,创造出员工平等交流的文化氛围,为创新铺平道路。谈到苹果公司的创新能力,人们往往把关注点都放在了乔布斯身上,其实,在苹果公司中,平等的思想交流非常活跃。乔布斯虽然脾气很大, 但他并非拒绝听取不同意见的人。他喜欢英特尔的CPU,不过,当托尼·费得尔(Tony Fedell)冲他拍着桌子咆哮之后,他接受了ARM。他直接领导的研发小组中, 每年要评一个“挑战乔布斯奖”,这个奖用以表彰那些敢于反驳他、和他争论的人。公司的内部邮件显示,苹果内部的讨论非常直率和活跃,CEO的观点也经常被挑战。
雅虎新任CEO梅耶尔上任不久修改了公司此前备受欢迎的在家工作制度,她要求员工必须回到办公室工作,这引起了雅虎及高科技界的广泛讨论(相关内容参见《哈佛商业评论》4月号博客《玛莎·梅耶尔不是傻瓜》)。梅耶尔的理由是,为了重振创新力,面对面的交流是至关重要的。3M公司的做法更加细致:员工可抽出15%的工作时间进行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不同部门的同事可以自由组合成立创新科研小组,组织各种各样的创意展览会,鼓励创新想法交流碰撞。
在高科技以外的其他领域,平等的交流环境和文化对创新同样重要。比如军队,一般认为,纪律越严,军队战斗力越强。不过,在《Startup Nation》书中列举了以色列军队的例子,该国军队强大的原因,既不是因为武器有多么了不起,也不是纪律特别严,真正的秘密是该国军队层级少,下级军官和士兵有相当大的自主权,由此可以在第一线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科研领域同样如此。国外大学的Seminar特别多,虽然中文将其翻译成学术讲座,其实做报告的学者和听众的交流是双向的。在Seminar中,无论是诺贝尔奖得主还是年轻学者,都是平等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希望学到一些新东西。这种平等的交流环境和文化,是西方国家学术研究领先世界的重要原因。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