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基础设施
最后,在思考创新的结果时,我们要意识到,创新的回报和风险不但取决于人们在使用创新时做出的选择,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引入创新的基础设施。创新者和政策制定者尤其要注意这方面的风险。假设你想要在铁路系统中引入高速客运列车,但是目前的铁路系统无法达到速度要求,但不管是由于疏忽大意还是过于大胆,你最终还是选择引入高速列车。结果列车发生事故,乘客付出惨重代价。更糟糕的是,铁轨也可能被损坏,所有使用铁路系统的人都会受到影响:人们无法按时上班,医院无法接收新设备等等。
所以,铁路系统管理者首先要保证,铁轨能万无一失地承载高速列车的运行。那么他们应采取什么措施?最简单也最快捷的应对措施是引入最高速度限制。但如果人们一成不变地采取这种措施,铁路运输业永远得不到发展:既然速度限制雷打不动,我们开发高速列车又有何用?
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是升级铁轨,同时设置速度限制,直到产品和基础设施的技术水平达到平衡。不幸的是,现实世界中很多问题无法找到这样简单的解决方案,因为高速列车是极为成功的创新,人们愿意为之改善现有的基础设施。但像高速列车这样明显的技术创新少之又少。在一些行业中,创新的节奏很快,而且这些创新的失败率很高,因此频繁改进基础设施以容纳每一次创新并不现实。此外,即便是成功的创新,有时其生命力也很短,无法和高速列车的生命周期相比。要跟上这些创新,就要不停的更新基础设施。
现实世界中,基础设施的变化往往落后于产品和服务的变化,这种不平衡常常成为主要的风险来源。在金融界,这种现象屡见不鲜。1970年的美国大牛市中,涌向股票公司办公室的交易订单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数量,而当时的订单处理技术完全无法满足需求。很多股票经纪公司的证券交易系统濒临崩溃。滞后的订单意味着股票公司和交易者都无法获得完整的股价信息,甚至很多时候收到错误的信息。这次系统崩溃甚至导致一些机构破产。
几家大型股票经纪公司协同一致,达成了一个临时解决方案——在一段时期内限制股票交易时间,这样各家公司就实现了订单处理的供需平衡。直到股票经纪公司和交易所在新的数据处理技术上砸下血本,问题才得以彻底解决。在此个案中,尽管没有政府干预,基础设施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但是,如果类似强度的股票交易问题发生在今天,政府的干预就必不可少了,因为现在全球各地金融中介机构和交易所(包括股票衍生品交易所)的数量太多,达成自愿协同的难度太高。
产品服务创新与基础设施创新之间的不平衡会产生风险,而这种风险会变得日益复杂——新产品和新服务在诞生后会持续进化,并且这种进化会对基础设施产生影响。例如银行或经纪公司在金融市场中推出一款定制产品。随着需求的不断增加,产品迅速从而完成标准化,并开始通过交易所机制直接出售给普通用户,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
这就是50年前,共同基金日渐流行时的情形。在共同基金诞生之前,散户要建立一个分散的投资组合,唯一的方法是在交易所购买一组不同的股票。对于个人投资者,这样做的成本太高,难度也太大,因为当时的交易成本非常高,想买入的股票的批量又常常规模太大,投资者购入后完全达不到分散投资的目的。像共同基金这样的集资型金融中介解决了这些问题,个人投资者也能建立分散性高的投资组合。现在新的创新甚至允许人们对数量繁多的股票指数进行交易,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指数。这些交易所产品使交易成本变得更低,进一步提高了投资的国内分散度和国际分散度。此外,这些创新还让投资者在杠杆选择和风险控制方面有更高的灵活度。特别是股指期货的诞生,人们可以将交易所交易期权纳入投资组合。最近中介结构开始利用股票回报互换开发定制合约,针对股票指数、投资期限(Investment Time Horizon)甚至币种组合设定支付条件。
最初个人投资者分散投资的方法是购买不同公司的股票。通过创新,像共同基金这样的中介机构替代了这种原始的方式。股指期货的出现让人们又能直接与市场接触。现在我们又看到了交易所交易基金这样的创新,人们可以在交易所购买分散的投资组合。
当然这种活跃的创新趋势是有风险的,那就是人们很难判断基础设需要在何时改进。即便基础设施的改进能够赶上新产品推出,你也会发现这些改进会很快失效,因为这些产品的销售者、渠道、买家和购买目的都会发生变化。不仅是产品和服务创新,连基础设施变化自身都会带来无意识后果,这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要充分评估一项创新带来的风险,我们需要对创新后果进行仔细的建模。但是,我们建模的能力毕竟有限,无法捕捉所有层面的风险。创新永远都可能产生无意识后果,而模型在本质上只能不完整地反映复杂的现实世界。模型的作用还受限于使用者的能力,它们常常被误用。最后我们要认识到,很多创新风险来自于引进创新的基础设施。在复杂、快速变化的行业中,例如IT和金融业,我们很难判断创新对基础设施产生的影响。
任何创新都会涉及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如果要取得进步,我们必须接受这样的现实并进行相应的管理。(译/安健 校/方颖 戴险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