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要模仿硅谷
几乎每个政府都试图打造自己的“硅谷”,但这种野心只会使它们陷入绝望与失败的境地。硅谷是企业家精神生态系统的“黄金标准”,这一点毋庸置疑。它孕育了那些改变游戏规则的大公司——英特尔、甲骨文、谷歌、eBay、苹果。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全世界的政府都指着加州说,“我也要一个硅谷”;因为在硅谷,你能够找到以下所有元素:技术、资金、人才、可观的风险投资池、鼓励合作创新的文化以及对失败的容忍。
但是,盲目崇拜并且追随硅谷会产生3大问题。第一点颇具讽刺意味:就连硅谷自己都不知道如何复制自身的成功。这片生态系统的产生基于一系列特定事件,其中包括强大的航天产业、加州独有的开放文化、斯坦福大学对于科技产业的支持态度、飞兆半导体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传承下来的创新意识、鼓励博士生移民的政策、纯粹的运气成份以及更多无法考虑到的因素。这一系列因素的互相作用形成了看似混乱的进化过程,而后来,人们牵强附会地归纳出一些因果联系,事实是,这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
其二,大量的技术与技术专家孕育了这片沃土。发展“知识型产业”是所有政府的座右铭;这种精神固然值得敬佩,但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是要有大量的、长达一代人的投资,投资的重点在于教育以及积累世界一流的知识资本。但要形成顶级的知识产业还需要其他条件:大量的技术积累,各技术公司进行野蛮竞争并大量淘汰。要知道,那些顶级风险投资人在审阅大量的科技型项目后,最终也只是选择了其中的1%进行投资,而这些精挑细选的项目中还会有很大一部份以失败告终。
其三,尽管看上去硅谷孕育了本土的创业公司,但事实上,硅谷只是个“强力吸铁石”,它吸引世界人才蜂拥而至。这里逐渐形成了种族独立的亚文化、多样性的文化组织,换言之,没有一个所谓统一的“硅谷文化”。硅谷的元老戈登·摩尔(Gordon Moore)称这种现象为“移植行业”(industry of transplants)。(摩尔是硅谷早期的工程师巨星,创立了仙童半导体公司和英特尔公司,并提出了著名的“摩尔定律”。—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