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万——这是普通人平均每天说出的单词数。在脑际闪过而没说出的话比这多得多。这些想法大多是混杂着各类情绪的对事态的主观判断,并不一定反映事实。其中有积极和有益的自我暗示,比如“我已经准备充分,演讲将取得成功”,“有必要主动讨论这件事”,“新任副总裁似乎人不错”;也有消极情绪,比如“他在有意忽视我”,“我要出洋相了”,“我就是个冒牌货”。
人们普遍认为,组织应尽力消除负面想法和情绪:领导者的性格应该要么坚忍要么开朗,他们必须排除一切消极因素,表现出完全的自信。但这有违生物学的基本常识。任何一个健康人的体内都存在一股意识潜流,产生批评、怀疑和恐惧的情绪。这属于思维的正常功能,让人可以预判、解决问题,并预防可能的危险。
错误的做法
在为全球企业提供人力战略咨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负面情绪本身并不会带来损害。领导者之所以遭遇挫折,是因为消极想法和情绪成了他们的心病。病症通常有两种:把主观推断当成事实,对其坚信不疑(“上一份工作就是这样……我真是天生的废物”),再遇到类似困难时畏缩不前(“我不能接手这项工作”);或是在支持者的鼓动下,强迫自己排除负面情绪(“我不应该这么想……我绝对不是废物”),甚至违心地做与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相冲突的事情(“我要接受这项新任务,一定要控制住局面”)。二者的通病是过分沉溺于内心的纠结,白白浪费了大好精力。
这是领导者的常见问题,而形形色色的自我管理“秘籍”并不能解决问题,只起到反作用。我们观察到,很多领导者在工作中反复遭遇情绪困扰:对时间管理的焦虑、对他人成功的嫉妒、对遭到拒绝的恐惧,以及被轻视时感到的压力。这些领导者会想办法挺过去,例如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根据优先次序做好工作安排,或是为了转移注意力沉浸于具体任务中,但这不是长久之计。据我们了解,这些情绪问题通常已持续10年、20年之久,甚至可追溯到童年时期。
很明显,领导者克服情绪困扰的方法并不奏效:大量研究显示,试图压制思绪和情感,只会让它们变得更强烈。在已故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魏格纳(Daniel Wegner)的一项著名研究中,一组参与者被要求不要让自己脑海中出现白熊的形象,结果很难做到;禁令解除后,这组参与者思维中白熊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对照组。如果你经历过严格节食减肥,并在此期间对巧克力蛋糕和炸薯条产生过强烈渴望,想必就能理解这项实验中的“白熊”现象。
高效领导者不会被情绪压倒,但也不抑制自己的感受,而是努力培养“情绪灵活性”,遵从自己的价值观,清醒、建设性地处理情绪问题。在瞬息万变、高度复杂的知识经济时代,能够有效管理情绪是成功领导者的必备素质。伦敦大学教授弗兰克·邦德(Frank Bond)等人的研究证明,保持情绪的灵活性可以排解压力、减少错误、促进创新,助我们提升工作表现。
以内华达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蒂文·海耶斯(Steven C. Hayes)的“接受与实现疗法”为蓝本,参考我们在多个行业的咨询经验,我们建议领导者采取4种方法来培养情绪灵活性这一重要技能,它们分别是识别情绪规律、客观化、接纳自我和践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