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雷曼兄弟前CEO迪克·富尔德(Dick Fuld)、美林证券CEO约翰·塞恩(John Thain)等华尔街精英饱受指责,同时培养他们成为商业领袖的世界顶级商学院也遭到批判。
人们问:除了建立人际关系网络,这些商业精英在商学院究竟学到了什么?除了追逐个人利益,顶级商学院是否也教导他们要承担企业和社会责任?只重视公司短期利益的他们,如何配得上商学院招生宣称的“有远见、有国际视野的高管”称号?这直接促使欧美MBA教育机构近几年来开始深刻反思自身的理念和做法。
基于如此背景,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斯里坎特·达塔尔(Srikant M. Datar)、戴维·加文(David A Garvin)和帕特里克·卡伦(Patrick G. Cullen)于2010年出版了《MBA教育再思考》(Rethinking the MBA Business Education at a Crossroads,中文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一书。两位作者采访了30位欧美商学院院长、30位企业高管,搜集整理了10年间商学院的数据,综合分析了11个顶级的MBA项目课程,得出最终结论:雇主越来越怀疑MBA学位的附加价值;越来越多的学生已不再看重攻读MBA的机会,因为MBA教育未能满足企业和学生的八项核心需求,忽视了一些必要技能的培养。
我们在本文中只针对这八项需求中最重要的第一项——“国际化视野”的缺失进行一点思考,并希望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全球高端管理联盟(Global Network for Advanced Management,简称GNAM)。
信息、资本和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已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等新兴市场国家近30亿的人口,正逐渐成为全球市场的消费主体;为此,企业必须学会适应各国、各地区的法律、制度、商业惯例和社会规范来满足这些消费者的需求。商学院明白MBA教育绝不能再沿用传统的课程计划和教材,把抽象的理论教给学生,而是应该让学生更细致地了解在不同社会、组织和商业环境下工作的要求和挑战。
实际上,不同的商学院已经采用了不同的应对方法,按照操作难度从小到大的排序是:提高国际学生和国际教师的比例;在专业课中增加国际化内容;开设整合性国际管理课程;拓展国际交换生项目;组织短期访学团;组织国际项目;建立全球研究中心;在国外建立校区。
在本文中,我们主要反思了绝大多数商学院实现“国际化”的一对一合作模式——国际交换生、组织短期访问团和国际项目,但其他方法也各有弊端。
一对一合作的模式被布里埃尔·哈瓦维尼(Gabriel Hawawini)教授称之为“输出模式”。比如芝加哥布斯商学院要求学生为一家新创建的国际企业制定商业计划,到中国等地访学10天。虽然交换生、短期访问和国际项目可以弥补“行”的不足,但根据对中国几所拥有二十余年办学经验的商学院的不完全调查,我们认为相较于网络联盟,一对一的合作有其内在缺陷。对比一对一合作模式和GNAM的不同,能更清楚地说明网络联盟是思维方式、教学方法和利益相关方的必要转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