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捏并购分寸
HBR中文版:从2009年成功上市到2012年,国药进入密集并购期,为什么把“并购”称做“联合重组”?
魏玉林:并购是战略的实现方式,“联合重组”这四个字更能体现“平台战略”的内涵:并购不是吃掉你,而是更强调整合发展。在技术上,股权配比基本上是三七开,国药70%,对方30%,这就保证了国药对被并购企业的绝对控制权,其实企业的运作是建立在资源组合基础上的,由于重要资源都集中在总部,子公司缺钱缺资源就做不了事,所以子公司和总部是相互依存型的母子关系,总部既管控也服务,服务也是最有效地管理。
HBR中文版:在资本市场的呼应下,2009年之后药品流通业并购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魏玉林:2009年之前,地方分散的批发商都希望我们收购它,联大靠强。一般都是按净资产进行收购,没什么溢价,被收购者的需要很简单——国药的资金、品种、品牌和平台,2009年之后不同的是,主要竞争对手开始跟进,把并购战场指向了一些资质优良的地方分销商,收购价不断抬升,PE从3倍一路涨到25倍,市场开始脱离理性。
HBR中文版:并购对象为什么选你,而不是你的竞争对手?
魏玉林:举个例子吧,2011年的一个月之内我亲自谈了三家。其中一家是北京的一家企业,年销售16亿元,净利润6000多万元,此前被欧洲某公司看中,只剩下签约了,我找到该企业老板,给他讲国药的平台战略思想,我说,我能给你的真正有价值的不是钱、品种等等这些表面的东西,而是帮助你实现新的发展,给你一个全新发展理念。我发现这些才是他真正需要的。一个月之内,这宗交易完成了,PE是12倍,出价没有欧洲公司高。
HBR中文版:非理性的并购热潮,对国药的并购战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魏玉林:影响是转折性的。2011年我与广东的某分销商谈判,价格也是12倍(PE),竞争对手又去争抢,价格涨到了25倍(PE)。我觉得这个企业的价值与价格严重背离了,这毕竟是轻资产的企业,商业核心价值会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不确定的风险较大。高价格会有高风险,因此我们决定放弃收购,最终这家公司被竞争对手买去了。
HBR中文版:你如何把握战略刚性与弹性的分寸?
魏玉林:这需要企业家精神的另一种关键能力——底线思维能力,不能做超出资源能力范畴之外的事。市场上高价格的并购让我们意识到,市场已经充斥着非理性,恶性抢购之风。公司战略不能只靠单纯的并购来实现。我们也可以通过要素资本重组的方式进行整合。
HBR中文版:这是否意味着放弃了到2015年实施 “一地一公司”的目标?
魏玉林:战略执行的有效性取决于你审视目标的角度和高度。资本在恶炒,当收购目标都变成了背离价值的资本筹码时,你就要收手了。什么叫战略?第一个宣誓并第一个完成它,就叫战略。我们第一个宣誓建设全国性网络的战略目标之后,在竞争对手认为不可能的情况下,我们第一个去做了,资本市场认可了,资源向我们靠拢了,竞争者拼命追赶,但为时已晚。2012年上半年,国药全国性网络的框架基本搭建完毕,份额达到了17%,拉开了与第二名、第三名的距离,彻底实现了领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