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社会人”假设
精益生产方式能否让员工得到人性上的满足?有人认为,对员工而言精益生产方式比大量生产方式更具破坏性,因为管理者们在不断试图证明系统内存在松弛现象:浪费工时、员工超员、库存超量,而要想办法将其消灭。詹姆斯·沃麦克和他的合作者驳斥了这种观点,认为一个合理组织起来的精益生产系统,确实能够消灭松弛点——这正是“精益”所在,但它又向员工提供了控制其工作环境所需技巧和把工作完成得更加顺利的不断挑战。
詹姆斯·沃麦克进而提出,精益生产方式提供一种创造性紧张,从中员工有许多办法来迎接各种挑战。这种参与解决复杂问题的创造性紧张,恰恰是区分手工的工厂工作与大量生产方式时代的职业性“脑力”工作的标志。因为“精益生产要求每一位员工都能极其勤奋的工作,他们的任务是不断思考从而有效推动整个系统运行。”——让工人得以实现自我价值,这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境界:自我实现的需要。
“现在我们对员工的要求是,你是这个岗位的主人,”麦伯良说,“员工当家作主意识强了,焕发了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自身素质随之得到提高。这点很重要,因为未来的竞争是人的竞争。”
随着ONE模式的推进,集团总裁办马天飞越来越感到:“人力已经从成本变成了资源,不再是一种生产要素,而是能够开发的资源。”王建中也说:“中国人骨子里有很强的当家者意识和业绩观,工人从过去温饱的追求到现在业绩观的追求,诉求发生了变化,我们的管理也要随之而变。自上而下,我们逐级释放员工积极性,唤醒所有人的当家者意识,焕发活力。这么做是让每一个员工能够在这个事业平台上,随着中集的发展,自己也能有所成长有所收获。”中集ONE模式正是基于这种理念来构造它的机制。
中集企业文化的变迁,是中国企业成长和变迁的一个缩影。在王建中看来,中集一直在诠释、倡导以人为本。中集以前的核心价值观是“国强民富,共同发展”,演进到现在,形成了一个鲜明的主张“以人为本,共同事业”,这诠释了整个中国,或者是整个民族价值取向的变迁过程。从中可以看出,中集集团正在走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西方工业管理的路,从经济人回归社会人。
“过去是打一份工。现在给我们这些员工重新定位,是成为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王建中说,“一方面,我们提出共同事业,是说这个事业也要变成他的事业。而以人为本要以社会人为本,让他们生活有保障,人格受尊重。另一方面,他内心呼唤的是要有成就、要当老板。在中集,一切是为了落实这种理念。通过赋予他们这样一种可期待的远景,让他们参与到这个共同事业中来。”
有人说,蛇口工业区以及深圳特区的意义在于,作为一个试点最大限度释放了民间的活力与力量。对于中集来说,精益ONE模式的意义,则在于最大限度释放了员工的激情与活力。人类几千年的演进,就是一次次释放人的潜能的过程,大多数企业仅将引入精益管理的目的定位为,提升效率或降低成本、减少浪费,这种定位可能从一开始就错了,因为精益管理的本质是对人力资源的开发,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的核心是人,而不是机器。改善的本质是实现人力资源的自我开发,这正是中集精益ONE模式的精髓所在。
把中集集团7年的探索放到中国产业能力提升的大范畴中,我们将会有更多发现,中集没有简单地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而是将其本土化、改造并提升。企业因此提高了盈利能力,中集传统的制造业文化升级到了可持续动态调整的现代制造业文化,这对于中集未来保持竞争优势至关重要。从中集看中国企业管理升级,探索多样化的中国式精益,对中国产业升级转型因此也极有价值。(文/邓勇兵 编辑/李全伟)
邓勇兵是南开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