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曾发明了火药、指南针、水车;纸币、票号、公务员与科举制度这些极具创造性的金融与教育体系也诞生于中国。一直到19世纪初,中国相比欧洲经济体更为开放,更加市场化导向。然而今天,大多数人都认为,西方才是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的发源地,中国只能培养出死记硬背、墨守成规的书呆子。在那里,人们虽然努力研发,却极少产生突破性的创新。
我们试图找到原因,但答案却莫衷一是。有些人将之归咎于工程师创业者。动点科技(TechNode)网站编辑杰森·林(Jason Lim)认为,“大多数中国初创企业的创始人不是设计师或艺术家,而是工程师。理工科出身的工程师缺乏创造力,想不出新点子或新设计。”
另一些人则指责中国保护知识产权不力,致使侵权事件规模空前。他们指出,盗版苹果产品并非中国独有,但只有在中国,冒牌的苹果专卖店堂而皇之的经营,而且店内员工都以为自己真的在为这家美国公司工作。
还有一部分人抱怨中国的教育体系,日本学者宫崎市定(Ichisada Miyazaki)将当代中国的应试教育称为“中国的考试地狱”。当学生把全部精力用于提高考试成绩时,他们怎么可能成长为创新者?
本文三位作者在中国有几十年的实地经验与研究。从我们共同撰写的几十个案例中不难发现,上述这些观点均有可取之处(但我们必须指出的是,许多最具创新能力的西方公司也是由工程师创办的)。不过,这些批评无法揭示当代中国创新状况的全貌。中国不乏企业家和市场需求;而且基于中国政府的雄厚财力和强烈的政治意愿,中国完全有潜力制定出一系列经济政策,重构教育和科研机构。美国正是依靠这些措施成长为科技强国的。但这种潜力能否变为真实的能力?在我们看来,中国面临的挑战相当巨大。
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收购式创新和基于教育改革的创新,纵观中国创新发展现状,人们可以明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对中国寻求成为全球创新领导者的前景和所面临的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