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而下
在2006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中国政府明确表示,要在2020年把中国建设成“创新型社会”,到2050年实现科技强国。这看似不是空话。中国中央政府已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并制定了相应的监督措施,督促地方官员彻底贯彻这一国策,甚至村级官员也被纳入其中。
事实上,近40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动用财政资金,自上而下地刺激创新,并表露出强烈的政策意志。20世纪80和90年代,中国建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并改革了苏联式的中国科学院,以便在同行评审(而非政治)基础上,为预商用的大学研究提供资金支持,这与美国的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运作方式如出一辙。与此同时,国家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资助高新技术开发区创新的进一步商业化。1985年,第一个高新开发区在深圳成立,此后这种趋势在中国势不可挡。如今,高新区已成为中国政府官员考察各大城市的常规项目。
对风电行业的鼓励政策显示了中国政府对新兴创新产业的推动作用。2002年,为鼓励制造商的竞争,中国政府对风电项目进行公开招标。国外进口产品很快涌入尚未成熟的中国市场。仿照其他行业的模式,政府要求国有企业在采购时,国内企业产品必须占70%。虽然外国公司持续在中国加大投资,但到2009年,在排名前10位的风电企业中,中资企业达6家。这促使国内企业的产品销量在全行业总销售额的占比呈井喷式增长,从2006年的51%一跃升至2010年的93%。
依据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目标,在短短几年内,中国要实现对进口技术的依赖度降至30%以下,增加国内研发资金,在政府确定的“战略型新兴产业”(即生物技术、节能技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和先进材料)领域,超越国外竞争对手。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给予中国公司出口补贴,并出台政策,要求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尽可能采购本国公司产品。尽管有人指责这违背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承诺的条款,但极少有跨国公司因此退出中国市场,相反,它们顺应了中国支持自主创新的进程。
中国政府常常设定宏大的目标,其实现目标的能力在高铁项目和登月计划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两项国家级项目,需要投入的资金、技术和改良技术,是西方人无法想象的。我们相信,在中国政府强大的政治意愿下,中国能够像20世纪下半叶的美国那样,通过政府资助项目实现创新的目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