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下而上
尽管中国强力推行创新国策,但即便是最强有力、最有信心的政府也难免力有不逮。中国的社会制度和传统文化对于创新的阻碍作用绝不容忽视。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具体例子,来探究这些是如何束缚企业创造力的。在20世纪90年代初,留学美国的田溯宁返回中国,创办了亚信公司(即现在的亚信联创)。这家电信业的初创公司,三年内成长为320名员工、收入4500万美元的公司。
1996年,出于对中国电信业技术变革步伐缓慢的失望,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说服田溯宁离开亚信,去领导一家刚创立的新公司——中国网通。该公司的目标是构建一个连接300座城市的光纤网络。2001年,当三位作者中的一人(麦克法兰)参观该公司时发现,这是一家极具创新性的公司,拥有开放的创意文化,尽管它的四个股东都是政府机构。
2002年,电信巨头中国电信被政府拆分,该公司在北方10省的分公司被划归中国网通旗下。一夜之间,田溯宁要负责管理一家拥有23万名员工的企业。
两个组织之间的文化冲突异常激烈。许多中国电信员工视田溯宁为来自美国的外来人,认为他要用不符合国情的方法改造公司。合并半年后,麦克法兰把我们所做的中国网通案例拿给70名中国高层管理人员看,其中包括20名电信从业人员。这些人非但没有从案例中组织变革和商业成功之间的关系中学有所得,反而集体攻击田溯宁,认为他的管理方式不够“中国化”,同时指责麦克法兰没有从积极的角度呈现中国背景下的硅谷文化。田溯宁很快辞去了中国网通的CEO职位,后来又退出了董事会。
由于要在国际证券交易所上市,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中国网通最终外表看起来很像一家现代化的电信公司,但它的核心仍是国有企业。
但即使没有这些结构性的障碍,市场的现实仍然促使企业追求渐进式发展而非突破性创新。想一想B2B门户阿里巴巴公司,这家网站在2001年摇摇欲坠,让人担心它随时会破产。但是,通过创造性地改进国外技术,满足发展中市场的需求,阿里巴巴目前在近250个国家为8000万客户提供服务,旗下的拍卖网站淘宝网最终成功将eBay挤出中国。百度的例子也很有趣,作为中国搜索引擎的领导企业,它既无任何技术突破,也不挑战政治权威,但在中国本土的成长极其迅速。为满足中国区域市场的不同需要,它量身定制产品,并进行组织和流程改造,如今百度占据着世界最大搜索市场80%份额。
二战后的30年间,日本很多行业在技术上超越了美国。现在,中国正在通过渐进式创新做着同样的事。技术改良已成为一种收益丰厚的惯用做法。不过,通过收购获得技术则是不可忽视的新趋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