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对社会责任理念的演进,我们已经越来越少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看到“社会责任”这个词,更常见的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CSR)有何不同?为什么它会取代CSR成为新的发展方向?中国企业如何把关注点从CSR转到可持续发展?
谈到可持续发展,人们容易先入为主地把它当作对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责任,而非真正涉及切身利益的当务之急。在中国的商业世界,可持续发展往往与CSR和企业公民概念混杂在一起,许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只是CSR报告的别名。二者的区别主要有两点:一是CSR最终体现“责任”,而可持续性是一种能力。二是CSR可作为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但可持续发展却必须上升到企业战略层面探索。可持续发展应当结合企业的核心业务,贯穿所有决策流程,需要全体人员的参与,这不再是一个部门、一个小组所能驱动的事情。
商业世界中的可持续理念是对CSR和企业公民的一次扩展。它把企业应承担的底线责任,转换为企业为自身长远发展考量的经济行为;把企业为弥补经济活动为社会生活带来的损害而进行的投入,转换为与内部和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合力进行的长期投资项目。
CSR瓶颈
CSR在中国的发展遇到了瓶颈。CSR在中国企业中扎根时间不长,但发展速度却极为迅猛。如果从数量激增的CSR报告看,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举措活跃度上升明显。2013年CSR报告达到1231份,占到全球CSR报告的10%,而最初占比不足千分之一。
与数量上的大幅增长相伴的却是堪忧的质量。香港乐施会发布的《价值发现之旅2012-2013: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指出:个别行业关键定量信息披露比例有所下降。它反映了中国CSR报告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报告数量增长迅速,但质量明显不高。此外,定量信息披露不规范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体现在数据披露随意性强、计量单位和统计口径不一、数据之间缺乏可比性等方面。
与CSR热度的快速提升相映成趣的是,CSR报告制作费用逐渐下降。这可能是因为企业很难找到CSR与业绩增长之间的关联,也看不到CSR信息披露真正能为企业带来多少价值。这正是本期聚光灯的《CFO看可持续之道》一文反复强调的问题所在。
社会责任理念在中国企业中的推进路径非常特殊,是由政府和监管部门推动的“自上而下”式。例如国资委要求所有央企发布CSR报告。根据日前发布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报告(2013)》研究结果,中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指数领先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其中,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持续增长,目前居于领先地位。
这种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式发展路径下,企业执行迅速,社会责任领域热度显著提升。但这种快速发展,没有给企业管理者足够的时间沉淀思考,很多企业管理者没有弄明白CSR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导致项目高度雷同,为了完成任务而推动CSR工作。CSR报告制作价格的逐年走低,以及企业中负责CSR部门的萎缩,反映出社会责任在企业中被边缘化的尴尬现实。
企业管理者只需转换成可持续发展视角,将社会责任举措视为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自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可持续性可让企业在动荡环境中获得更强大的抗风险能力,甚至实现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所讲的“反脆弱”。如果说CSR是在给失控的科技浪潮与商业机器打补丁,可持续发展则致力于让这台机器成长为有机体。如塔勒布所言,反脆弱性是有机体和机械体之间的区别。有机体能够借助于伤害而进化,其强韧性或复原力在无序性面前既不会受损也不会受益,而反脆弱性则会从中受益,就像九头蛇——砍掉一个头,断处会生出两个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