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据普华永道的报告,2013年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国际并购脚步变得愈发谨慎,交易额和交易数量均大幅减缓。但在国内,特别是互联网行业,并购大潮刚刚开始:盘点2013年,最大的看点无疑是三巨头BAT在O2O、SoLoMo、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等概念下抢占移动端的“船票”之战,有媒体断言BAT的版图已基本瓜分完毕。
其实从2004年底,联想并购IBM笔记本部门开始,中国企业的并购冲动就没有衰减过。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戏剧性惨败给了中国公司狠狠地一掌。之后,失败的收购各有各的原因,比如,全球性经济波动(2007年底平安保险收购富通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浮亏157亿人民币、中投投资黑石30亿美元缩水一半);对跨国政治法律风险估计不充分(中海油、华为的失败是美国政府部门以国家安全为由介入);未能获得中国监管部门许可(通用收购悍马失败、光明食品退出收购健安喜GNC的谈判);文化整合不力(上汽收购韩国双龙汽车深陷罢工浪潮);尽职调查不足(南汽集团收购了只剩下空壳的英国罗孚汽车)……
尽管并购成功的案例较少,但中国企业并未停下脚步重新审视并购这一企业发展利器:收购,或者说“拿钱砸”,是为了什么?如果是为了公司的快速发展,是不是一定要收购?其他的选择是什么?决定是否应该收购的因素是什么?
本期HBR中文版重新刊发原载于 《哈佛商业评论》 英文版2010年7/8月刊的 《公司成长的烦恼:内增、外借还是并购》一文,并专访了作者之一劳伦斯·凯普伦,试图从理论上回答上述问题。
公司制定新战略首先要考虑两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新资源和新能力。一半以上的失败战略是因为缺少人才和相应的能力(这占到67%)以及缺乏业务资源和相应的整合资源能力(占50%)。这两点肯定无法全靠内部培养的方式来获得,但这就意味着一定要并购吗?还是也要考虑购买其他公司的协议许可或成立合资公司?
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公司都只会“一招鲜”。过去10年间我们调研了162家通信公司,惊讶地发现只有1/3的公司会尝试以上提及的所有方式。一些公司全靠内部研发,其他公司则只习惯于协议合作或合资,当然还有一些已经把自己打造成并购专家。当我们问及这些公司为什么苦于无法获得资源或能力时,很少有管理者会意识到困局都是因为自己的那点“长处”。
我们发现,以5年业绩表现为考察周期,采用多种方式获得资源的公司要比只依靠合资方式的公司,存活率高出46%,比只依靠并购的公司高26%,比只依靠内部研发的公司高12%。如果公司的高管考虑了获取资源和能力的所有手段和方式,那么战略失败的概率只有1/5,但如果并没有通盘考虑所有可能性,失败的概率就高达54%。所以,“战略执行问题”只是搪塞的借口,失败的原因就是公司高管并没有想清楚公司发展的路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