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界面图标是技术操作的工具。
一些图标含义显而易见,其他图标则看似不符合逻辑。一个图标刚被重新启用,一个图标涉及一位丹麦国王,而有些图标代表的事物却在逐渐走向消亡。
以下是关于电脑、通信设备上和软件中的线条和圆圈的发展简史。
@出现于1500年前,目前仍被频繁使用
快去数数你每天要按几次@键。这大概是电子设备上最常用的一个符号了,发送邮件和推文都要用到它。但这个在意大利被称为“蜗牛”,荷兰人称为“猴子的尾巴”的符号,曾随着打字机被遗弃不用而逐渐淡出过人们的视野。
打字机的故事稍后再说。让我们先看看《史密森尼》(Smithsonian Magazine)杂志上关于@的一段简史,以及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的相关文物:早在公元6世纪,@就被当作连笔符号,表示拉丁文中的介词ad(相当于在某处“at”或者朝向“to”)。随着时间的推移, 该词不断进化: 文艺复兴时期, 威尼斯商人用@表示作为计量单位的双耳瓶,西班牙商人用其表示另一个计量单位阿罗瓦(arroba)。最后,@用来表示单价,例如“每个桃子@1.5美元, 12个桃子共计18美元。”
1885年,@出现在美国Underwood打字机上。20世纪,@成为键盘上的常客,但随着时间推移,它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
1971年,雷·汤姆林森(Ray Tomlinson)重新定义了@键。当时美国的BBN技术公司让他负责研究如何在阿帕网(ARPAnet)上的计算机间互发消息。汤姆林森决定在早期的电子邮件中使用这个符号,因为@表示地点,而且这个符号键盘上就有。以前从未有人这样用过,所以这个新角色非常适合@。
电源键
根据Gizmodo ( 一个报道消费电子产品相关消息的流行科技博客—— 译者注)介绍,在二战期间,工程师们开始使用二进制系统来标记电源按钮: 1 表示“ 接通” , 0 表示“ 关闭” 。最终国际电子技术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将两个数字结合形成今天这个图标,并打算用其表示“备用电源”,但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的工程师们最终将其重新定义为“电源”。
Command键
我们都知道Command是Mac上的一个快捷键,但这个图案的由来是什么?这要追溯到1983年乔布斯做出的减少电脑上出现苹果logo频率的决定。在那之前,Command键上是苹果图标,但乔布斯认为“苹果logo已
经被滥用”。Mac原始开发团队成员安迪·赫兹菲尔德(Andy Hertzfeld)和设计师苏珊·凯尔(Susan Kare)在翻阅符号字典后,最终选择了这个循环正方形图案(有时也被称为圣约翰的怀抱)。在古代,该符号常被标在房屋或器具上用来辟邪,在北欧它还表示“当地景点”。
蓝牙
短距离无线通信符号来源于哈拉尔德国王(King Harald Bluetooth)名字的如尼文缩写。哈拉尔德国王在10世纪统治丹麦和挪威,他以统一丹麦各个部落闻名。这一点与通过信号交换而将设备连接在一起很相似。(1995年,爱立信、诺基亚、东芝、IBM和英特尔共同开发一种短距离无线连接技术。——译者注)。蓝牙技术联盟中英特尔的吉姆·卡尔达什(Jim Kardach)建议将设备暂时命名为“蓝牙”。但当要将该技术快速投放市场时,技术联盟才决定将之称为“蓝牙”,直到营销人员能够找到更好的名字。但是他们永远也没有找到。
USB
这个图标看起来一点都不像我们电脑旁边乱成一团的数据线,该图标的设计来源于海神的三叉戟,其中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暗示着可以连接不同类型的电子设备。
FIREWIRE
FIREWIRE标志是苹果公司在1995年设计的,表示在两个设备之间快速传输数据。三个叉状物代表视频、音频和数据。
以太网
这个标志是由IBM的大卫·希尔(David Hill)发明的,该图标由三台连接的电脑组成,这就是要点。该图标表示多个设备联网。就像 Gizmodo指出的,这个标志看起来就像以太网发明者鲍勃·梅特卡夫(Bob Metcalfe)绘制的早期系统草图。(腾跃/译 王晨/校 时青靖/编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