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R中文版:如何激发创意,形成文化力?
胡海泉:这件事其实既简单又不简单。它很简单,只要你找对人,并且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成长即可。就像我在两种创作状态下得出的体会:想象力和创意是在自由空间中诞生成长的。
但这两步其实并不简单:首先,你一定要非常了解对方。我会跟创始人反复地聊,用大公司在制定战略时常用的情境规划法,让他们设想各个可能的困境,找出潜在问题。这需要大量的沟通和磨合。其次,创造自由氛围,我必须游离于团队之外,同时又要把握团队发展方向,让一群人在某一段时间找到一种气场。
我的文化创意公司就是找到对的人,鼓励每个人勇于尝试,做最想做的事。我现在最看重的是90后员工。我希望团队有这样一种状态:对从未做过的事情保持浓厚兴趣。
HBR中文版:这样自由又充满活力的氛围该怎样建立?
胡海泉:我创建的公司是一个平铺式的结构,我从不看工作汇报,只看创意成果。成果导向也会带来一定的压力,而这种压力是良性的,会让一开始头脑发热冲入文化创意公司的人,在感觉不合适后自然退出。
HBR中文版:明星有天然的影响力,但在扮演企业创始人、投资人时,你如何转换沟通方式?
胡海泉:明星作为投资人的优势在于,可以为创始公司提升知名度、增加可信度;劣势在于身份角色的界定模糊,创业团队有时无法完全信任我。其他行业的人看待娱乐名人,通常要么看高,要么看低。我需要努力把对方的认知拉到正常水平。尽管如此,但我并没有刻意转换沟通方式,我用真实的自我去感染人,在自己的企业和投资的初创企业里皆如此。
HBR中文版:德鲁克说:“管理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在你看来,管理更多的是实践还是艺术?
胡海泉:我相信管理是一门科学,但我也相信所有西方的东西不可能复制到中国之后百分之百有效。国外的方法在中国不适用的原因往往是文化的问题。文化是根深蒂固的。土生土长的重人治、轻契约的模式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面临瓶颈。所以我去读北大EMBA,希望进行严谨系统的学习。严谨是一种思维习惯,浪漫是保有一种心灵状态。我希望自己是一个相对严谨的、接纳西方管理话语体系的本土文化力助推者。在错综复杂的文化力中找到共识并放大共识效应。(熊静如/访 万艳/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