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就像一台陈旧的机器,不时发出恼人的噪音,人人都知道它出了问题,但连最优秀的机械师也无法确定故障所在。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就一直在复苏之路上蹒跚。从官方宣布衰退结束至今已过去60个月,美国经济依旧踯躅不前,呈现着经济增速和新增就业双低的态势。
此外,我们还发现,即便利率已创下历史新低,怀揣着巨额现金储备的企业们却依旧不愿投资到那些可能促进发展的创新活动。这不禁让我们深思,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何在?是缺乏市场机会,还是管理者缺少识别机会的慧眼?企业这种行为与整体经济不振有何联系?到底是什么在拖累经济增长?
用大部分经济发展理论观察宏观经济层面,就像从3万英尺的高空鸟瞰全局,我们能轻松发现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机制。然而要理解推动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就要深入到公司内部,并探究公司高管的思想,因为他们才是投资并管理创新的人。本文基于克里斯坦森2012年末在 《纽约时报》发表的文章撰写而成,目的就是通过考察公司的具体状况,建立起一种自下而上的创新理论。
大约1年前,我们邀请哈佛商学院“建立持续性成功企业”课程的在读学生和往期学员加入到我们研究中,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有的在公司供职,有的自己创业,还有人在金融领域工作(详见边栏:研究新途径)。起初我们发现了一系列影响经济复苏的因素:政治动荡、经济不确定性加大、美国政府减少对研究项目的支持以及贝尔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的关闭等。(在“聚光灯”的另一篇文章《华尔街之罪》中,我们的同事高塔姆·穆昆达认为,金融领域不断膨胀的权力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然而,很快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到开篇提到的问题:公司在投资创新项目时的选择机制。和复杂的宏观经济因素不同,这些选择完全掌握在管理者的手中。
经过研究,我们厘清了管理者作茧自缚,不敢投入到他们认为高风险的创新活动的原因。在我们看来,如果能付诸实践,这些创新活动将为经济发展和就业状况做出最直接的贡献。我们希望,本文所提供的一些方法能抛砖引玉,推动该领域内更多研究和发展。
上述问题的症结在于,不同类型的创新对经济和公司产生的影响天差地别,然而人们却用完全相同且不完善的标准对它们进行评估。换言之,运用现行金融市场和公司使用的评估标准的结果,就是让缩减工作岗位的创新比创造就业机会的创新更具吸引力。这种标准来自一种过时的假设,借用作家乔治· 基尔德(George Gilder)的话:资本是一种“稀缺资源”,人们应该不惜一切代价保护资本。然而资本已不再是稀缺资源,美国企业拥有1.6万亿美元的现金储备这一事实就是例证。要想让这些现金的回报率最大化,企业就必须转变将其视为稀有资源的看法。我们认为,与现金相比,吸引并有效配置人才,进而抓住发展机遇的能力才是当今真正的稀缺资源。要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评估投资的工具以及对稀有资源的价值判断都亟需更新。
在提出解决方案之前,我们先要分析创新的类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