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时代需要专业化来提升效率,但过于清晰的界限需要通过跨界来完成“分久必合”的整合创新。互联经济改变了传统供需模式,驱动企业运营重心从后端向前线转移。
跨界不是简单的业务延伸或扩展,而是将若干行业核心竞争力进行融合,产生新的核心竞争力,在原有业务框架下诞生新的商业模式、新的盈利增长点。其本质是组织能力解冻——颠覆——重塑的过程,这一过程自始至终都是核心能力的强化与重塑。
如果说工业时代使得世界变得越来越“大”,那么,互联网技术则促成了产业间的融合,它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这也印证了托马斯·弗里德曼“由垂直的价值创造模式到水平的价值创造模式”的观点。以互联网金融为例,由于互联网所带来的冲击,其商业模式、盈利模式甚至商业逻辑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心目中“银行”的概念已经发生了颠覆,零售、电信和金融业开始交叉融合,进入互相依赖又彼此竞争的“战国时代”。
但并非所有的企业都可以跨界,那些跨界失败的公司,无论在战略决策、资源分配,还是新的角色定位上,它们显然没有做好准备。这些公司一直在熟悉的市场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成本结构,但外部环境的变化打破了它们原有的计划,而且这些挑战力量正在加速。
重塑组织基因
跨界的前提是重新定义商业模式,即改变组织基因和核心竞争力。跨界的目的在于将竞争的优势差异化,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才能带来持续的盈利改善。在竞争激烈的商业领域,一定要有清晰准确的市场定位,占领用户心智,这就要求企业重新定位,重塑核心竞争力,顺势而为,产生新的商业模式。
跨界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便利、更价廉物美的产品与服务,彻底颠覆了传统模式下独立行业的盈利模型。
所以,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来说,谁能更快地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实现从关注客户群像到关注客户个体、从关注交易到重视关系,整合所有与消费者接触的渠道,挖掘消费者变化背后酝酿的新商业模式和机会,谁就能赢得市场先机。
除商业模式外,重新梳理核心竞争力也是跨界的前提之一。与电子商务和通信行业相比,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跨行业、跨客群的整体金融方案的设计和解决能力,在于高附加值的投行业务,在于财富管理的咨询能力,更在于多年积淀培养的专业人才。
因此,组织应当由上至下、从CEO到员工,都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建立成功跨界的基因:
1.唯快不破。跨界的前提是不破不立,但打破旧有格局之后,如何才能立得住?唯有“快”。“快”是这个时代跨界企业的显著标签,“快”本身也是压力。但快不是盲目无边界地扩张,而是迅速抓住商业竞争与市场的本质,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2.颠覆式创新。颠覆式创新的威力极大,一般企业难以适应这类创新带来的挑战,但企业如果不具备这样的创新力度,以现有心态与利益机制,又很难在创新方面有所建树,因此必须以另起炉灶的方式来推动创新。这也是区别一般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利器。
3.快速变化和彻底变革。因为跨界本身就是不断打破、不断重建和组织成员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所以组织要有快速变化和彻底变革的决心,而且必须由上至下全员发动。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内部的惯性力量是巨大的,尤其是打破那些使人感到舒服、有利可图的惯例。通常情况下,很多企业宁愿选择循序渐进式创新,也不愿意进行颠覆式变革,原因在于打破以往格局不仅仅需要勇气,还掺杂各种利益纷争,把控不好公司会比变革前更加糟糕。
4.合作与共享。企业需要打破原有的“信息孤岛”,对外以科技创新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整合渠道与通路,捕捉市场新机会。对内打造灵活高效的业务运营模式,以快速满足新时代的客户需求,同时保障企业的持续获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