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式管理中式解读
苏州固锝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半导体制造商,产品应用在航空航天、汽车、绿色照明、 IT、家用电器以及大型设备的电源装置等许多领域。该公司有超过 2800员工,年销售额近 9亿元人民币。在公司工厂走廊的公告板上,贴着一些由员工发起的,能够减少库存并改进工作流程和重新设计工具的项目。鱼骨图( Fishbone diagrams)或者其他任何一个质量管理专家所熟知的标志性管理工具在工厂中随处可见,但是苏州固锝却有一种自己的中式解读。固锝董事长吴念博对哈佛商学院教授吉姆·柯林斯发明的飞轮效应( Flywheel Effect)是这样解释的:“当员工感到高兴,我们的机器就会高兴,然后我们的产品和顾客就会高兴。盈利就会是必然的事情。”
苏州固锝的员工食堂有一张长桌子,能让公司高管和跨层级跨部门的员工一起吃饭。很多新项目的想法就是来自这些事先毫无计划的交谈。这些谈话能理清思路,帮助员工把想法朝着他们认为正确的方向推进。吴念博说,公司一些最成功的质量管理项目是车间工人手画的流程,而不是出自PowerPoint或者电脑程序的复杂制作。
吴和他的高级管理层会带着翻译去海外,从西方学者那里学习最新的管理理念。但是,他从不雇用外部的咨询顾问来把学术理论变成公司的常规实践或者现成的解决方案,而是决定在公司内部打造这种能力。吴认为把批判性思考交给别人是件很危险的事情。
外界对中国公司一个普遍的观察是它们不愿意在高管培训和管理咨询服务上花钱。支付能力可能是一个理由,但我们观察到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国公司担忧管理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落地问题。
海尔的张瑞敏定期会和包括迈克尔·波特、加里·哈默尔在内的管理大师会面,他甚至可能还会在商学院最负盛名的会议上发表演讲。很多管理学教授和他们的博士生,也都会乐意带着同声传译去听张瑞敏讲大企业怎样重塑自己的文化。张瑞敏喜欢描绘管理系统演进的大画面,从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到 Google和 Facebook推行的自组织。但是,海尔内部并没有批量引进西方管理思想。海尔开创了自主经营体等一系列的创新实践。
西方管理思想的本土化,能够帮助员工吸收这些管理思想,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利用一些管理原则。先进管理思想要有基层员工的理解和接受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只会成为组织强加的教条,扼杀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