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短短的20年间,由最大的投资目的国变身为第二大资本输出国,令世人惊叹。然而,中国公司的国际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韩国等东亚后起之秀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
首先,中国公司的国际化是“逆水”国际化。换句话说,中国公司在国际化过程中,并不具备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品牌和管理优势。
其次,中国公司的国际化仍然以国有企业为主。据统计,在2009年至2012年的中国对外投资中,私有企业仅占14%,而中央国有企业占58%,地方国有企业占据28%。国有企业的投资,尤其是央企投资有很强的资源导向,而私有企业的国际化更多的是受到哭泣曲线的压力,向外寻求市场以及更加有竞争力成本。
随着国内投资环境的竞争加剧,越来越多的私有企业开始考虑走向世界。有些企业甚至想搬迁总部或在其他国家设立第二总部。从发展的眼光看,私营企业出海未来将会出现更大的浪潮。
第三,尽管中国公司足迹遍布世界,但海外投资失败的情况也不在少数,反映出了中国公司仓促出海,准备不充分的现实。
最后,因为国内制造成本迅速攀升,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不得不考虑出海,东南亚往往是它们的首选,也有许多公司开始把目光转向非洲和南美。但是,当今的全球竞争是产业链的竞争,不仅仅是单体公司的竞争。即便中国公司在国内有一定的产业链基础,但是在国际上,基本习惯于作为大的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的一部分,很少有公司积极开拓国际供应链。
中国公司国际化的进程,避不开的挑战是公司必须具备相应的国际化管理和运营能力。当下中国管理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