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正在重塑整个商业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如何在这个易变的互联时代保持企业的竞争力,是商业领袖们目前面临的一大挑战。过去几年,一些互联网企业迅速崛起,展现出令人惊讶的颠覆力量,其快速迭代以及灵活多变特质,让许多传统企业无所适从。
如果从企业日常运营的角度看,传统层级结构和管理流程仍然管用,即使是最新锐的互联网企业,也需要从管理经典中汲取营养。但是,“互联网改变一切”的商业环境无疑放大了它们的弱点:传统的组织结构并不擅长及时发现最重要的风险和机遇,更很难敏锐制定创新性的战略并且快速实施,因此许多规模巨大的企业会在短短数年间被无名小辈反超。
除了让信息变得对称,互联网还让个体能力变得更强,选择更多,令企业间动态竞争与跨界融合变得更为普遍。不过,这些变化似乎与组织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矛盾——组织代表稳定,互联网带来变化,这二者的冲突正是互联网经济挑战传统组织的本质。技术冲击在倒逼组织变革,惟有变革才能保证企业持续领先(详见第56页聚光灯《一切为了领先》)。
互联网时代,用户和企业之间的距离无限接近,他们能无缝隙实时连接,商业机会则蕴藏在同用户零距离的接触当中。越来越多的商业领袖们已经意识到,未来的企业竞争将是用户选择权的竞争,企业组织将会是资源和用户之间的双向交互平台。
我们可以看到,海尔进行的组织变革实践,以及小米的互联网模式,它们探索的都是如何尽可能做到同用户零距离接触,如何架构快速配置资源的平台,并动态释放平台的同边和跨边网络价值(详见第62页聚光灯《动态组合之道》)。
我们希望看到,更多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变局中更清醒地自我审视,在变与不变中找到管理新平衡。传统的层级组织架构,更多强调资产的“专有性”和“一体化”竞争优势。而在平台型组织架构下,企业更加重视资产的“互补性”和“生态圈”竞争优势。因为,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已经不给企业“单打独斗”来完成一件事的时间。如何突破组织边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已然成为互联网时代组织变革的新要求。
即便如此,哈佛商学院教授约翰·科特(John P. Kotter)还是告诫我们,从结果来看只有少数公司的变革会非常成功,少数公司会一败涂地,大部分公司会介于两者之间。而失败的案例中有着不少耐人寻味的经验教训,在未来的竞争中,这些经验教训大多能为我所用。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编辑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