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环境红利、制度红利、人口红利渐行渐远,管理红利、创新红利渐行渐近。中国制造业正在转型,这是全球最大规模的制造业转型。无论是管理红利还是打造创新型企业,中国制造业企业都绕不开管理变革,但管理变革并非易事,围绕管理变革,相关各方如何各就各位并各担其责?变革的关键是什么?变革的瓶颈又是什么?
旧支柱的坍塌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最大成就在制造业的崛起及其对国民福祉的拉动,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命脉。如今,决定中国下一轮可持续发展的命门亦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所谓中国制造业困境是多重动因所导致的。从外部来看,全球要素流动更快、更畅,全球化竞争在加速深化,制造业在全球范围进行着剧烈的结构性重组;从内部来看,市场环境和要素结构在发生质的变化,尤其是劳动力价格迅速上升、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导致更多往日的企业外部经济性不断加速内部化。
一个基本的大背景是,中国加入WTO后,企业迅速卷入到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在参与全球制造产业链的过程中获得庞大市场机会和收益,但随着卷入程度越来越深,竞争环境的变化也越来越大。在企业高速发展、劳动者分享发展成果的同时,以低廉劳动力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优势支柱 “无可奈何花落去”,而创新尚难成为新的竞争优势支柱,发展的瓶颈便一下子卡住了众多制造企业的脖子,从战略意义上看,也卡住了中国经济,乃至社会持续发展的脖子。
从经济上看,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其实就是创新瓶颈。向创新驱动转变意味着全新的管理挑战。包括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治理结构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企业都面临着新课题。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极大地加剧了企业的白热化竞争和结构转变,对过度依赖传统优势的中国企业而言,本是一个“洗牌”升级的好时机。然而,随着政府的过度救市,许多企业不是依照市场规律去通过改进管理实现创新升级,而是找到了通过取巧来渡过难关的机会。比如钻政府背离市场经济规则过度行政干预、繁设优惠政策的空子,利用国家产业政策层层扭曲的机会等等。结果,在越来越回归理性的当今全球竞争新环境下,这些企业失去了创新能力升级的重大战略机遇,真正地陷入了困境。而那些敢于直面挑战,具有科学理性和务实精神,并且全面利用全球资源认真务实创新的企业,则已经开始享受新的全球化背景下的人口红利。比如华为、浙大网新、海康威视等等创新型公司。
有不少人说,中国发展的人口红利没有了。我不这么看,我认为中国面临着新一轮的人口红利,但不是来自封闭系统中的无技能、低技能的体力劳动人口,而是来自全球的“物美价廉”的知识工作者。而且,在下一轮发展中,尤其对制造业来讲,新人口红利的意义将是支柱性和战略性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