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是非生死交给市场
中国制造业发展到目前阶段,到了生长出庞大的、以知识型服务为主体的第三方的时候。这才是真正的“第三产业”!政府应当塑造环境,为第三方力量的成长和增长塑造好的环境条件。眼下中国市场经济的一个阶段性特点是,什么事情都只是甲方乙方,其实还有非常重要的第三方:服务与保障方。很多企业抱怨,创新很难,太容易被人抄袭。这恰恰是第三方力量:知识产权服务与保障机构影响薄弱的体现。创新驱动的市场需要大量的知识产权服务与保障机构,这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市场环境短板。
现在,塑造完善市场环境所需的服务与保障体系缺位,造成的系统性缺陷问题已经暴露无遗,它们的催生,决定了未来管理红利能否释放。我们已经看到一些积极的改变,比如非盈利组织的注册变得便捷,政府开始更多地购买服务来替代自己管事,基于互联网的第三方服务体系和金融服务创新更是风生水起。十八大以后,政府各级各地各部门自上而下推动的“去管制化”、“公共服务型政府”、“社会治理”等等不断推进。未来一两年,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就可以看到系统性建设的成效,现在各方都处于动态适应的过程之中,企业一定要基于对未来的认识做积极的准备。
再有,最近有一种舆论认为,未来3年50%的制造业企业将破产,这是一种随意的说法,实际意义不大。但它倒是提醒了人们一个重要问题:企业死掉就那么可怕吗?其实,企业有生有死,企业死掉很正常,死掉一批,生出另一批。政府不能只想着企业活,也应该多想想怎么让企业死得有尊严、有价值。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一些企业的及时死掉是好事。因为如果没有一些企业的死,整个行业就好不了。以产业发展的S型生长曲线来看,在拐点之前的加速增长过程中,企业数目的增长是非常快的,但过了拐点之后,产能出现过剩,很多企业就要退出,就要淘汰一批企业,让要素更快地流入优势企业,产生具有更高效率的龙头企业。
这时,政府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保证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让要素顺畅地流到那些优秀的企业手里,支持新的更加有战略前瞻性和创新力的企业发展起来,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健康品质。人们还只会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企业的生死,其实行业是动态发展的,行业要想发展,就要有充分的要素流动性,行业的进出也要自由,所以政府要打开限制行业出入的闸门。现在企业破产注销非常麻烦,企业转让也比注册麻烦得多,舆论导向比较幼稚地认为企业卖掉了、关掉了就很失败。事实上,让一些企业及时体面地死掉才是对产业发展的真正贡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