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有国界
我开始思考情境智慧问题是在数年前。当时我和同事扬·里夫金(Jan Rivkin)正研究各行业在不同国家盈利能力的差异。研究的结论让我们震惊。
先介绍下该研究的背景。进入20世纪90年代,经济学家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的经济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这些国家中相似行业的结构相似、效益相近。由此产生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假设:给定行业在任何国家盈利能力都相近。研究者相信,严谨的行业分析方法能支持这个假设。但随后,一系列来自非经合组织国家的数据推翻了这一假设。了解某一行业在一国的表现,并不代表我们能准确预测别国相同行业的结构和效益(见边栏《同一行业在各国盈利能力的关联度有多高?》)。
为何行业表现差异如此之大?以水泥行业为例。世界各地水泥生产技术区别不大,但各水泥厂的具体经营情况则有很大差别:黑心原料供应商可能掺假;工会可能干预生产;产品可能以批发或零售为主。因此,如果换到完全不熟悉的环境,有经验的水泥厂管理者会比新手有些优势,但优势绝没有想象的大。
认为技术理性在任何环境下都战无不胜是错误的;相反,当地制度环境会显著影响行业结构。在迈克尔·波特分析行业结构的五力模型中,每种力量都会受当地权力结构(例如执法机构和资本方)的影响。在特定市场中,如果只有行业巨头才能获得资本和权力资源,它们就有能力扼杀任何潜在竞争对手,权力的固化使这些企业能够保持高定价。战略理论家认为,价值创造和在行业中分配的逻辑恒定不变;但应用理论时必须考虑环境变量的影响。仍以水泥行业为例:相比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制度环境对水泥厂家盈利能力的影响力更大。
制度环境是我此前很多学术研究的主题。我与克里希那·帕勒普合作的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专业化中介”普遍缺失,阻碍了新兴企业打开广阔市场。这些中介机构包括裁决争端的仲裁机构、提供资金的风险投资机构、评估资质的认证机构等。长期来看,新创企业和逐步完善的政府机构会填补这种制度空白,使得经济运行更加规范和完善。我们提出的理论框架有助于企业和研究者更好地了解一国的制度环境,提高在该国市场取得成功的几率。(我们的书《赢在新兴市场》(Winning in Emerging Markets: A Road Map for Strategy and Execution)对制度空白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为获得情境智慧,除分析制度环境外,我们还必须广泛了解当地社会状况,包括知识产权状况、美学偏好、对权力的态度、对自由市场观念的接受程度、甚至宗教差异。最困难的任务往往是“软性”的,如调整思维方式、把握普遍准则与具体实践间的差异,以及对新理念保持开放心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