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应是科学战略
那么在“赚来的媒体”时代,“赚”是运气吗?为什么有些产品内容传播得更广?沃顿商学院市场营销系教授乔纳·伯杰(Jonah Berger)说过,“红”并不是运气,而是科学战略。
让我们看两个在美国和美食营销有关的例子。Cronut (可颂甜甜圈)是刚被发明的一种Croissant(可颂)与Donut(甜甜圈)的综合体,纽约街头凌晨3点就排满了长队,抢购这种限量供应的甜点,黑市价格更是从5美元炒到了100美元。人们在社交网络上秀自己抢来的Cronut,并视此为潮流。另一个故事是搅拌机厂商Blendtec的CEO上传一段视频:他把自己的iPhone丢到了搅拌机里!结果Blendtec公司销售额随即暴涨700%。
饥饿营销、社交媒体、名人效应,我们似乎可以简单总结出病毒式传播的“点”。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使用微博、微信与潜在客户群沟通,究竟什么样的内容、方式、策略可以让产品传播得更好?
互联网思维的本质不是“网”,而是“人”,是顾客的心理决策过程。乔纳·伯杰通过大量实验,总结出6条让产品得到口碑传播的战略,即社会货币、扳机、情感、公共、实用性和故事。
1.社会货币(Social Currency):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够传播的内容是富有流通价值的社会性货币。媒体的“通货功能” 与货币一样,在于将潜在信息或价值显性化,使之具有可观察性,转化成全社会可见、可观察、可理解的符码上。人们可以在传播这种货币的过程中得到社会认可和心理满足。比如说,人们都喜欢让自己看起来更好的东西,所以网上广为流传的图片往往是美食,旅游和包包等。
这是营销者需要学习应用的重要一课。很多企业盲目地在Email或微博中鼓励顾客分享转发,可是信息内容却苍白无力,与消费者社会心理需求脱节。适当提高社会货币的价值,将有效提升顾客参与积极性。
2.扳机(Triggers): 扳机意为传播内容需要简洁易记,可以让顾客脱口而出。如同在超市里消费者目光及双手所及的货架销量最好,传播媒体的有效性与它的”可达性”(Accessibility)是正相关的。越容易被记住的内容,就越容易被分享。
3.情感(Emotion):品牌和沟通都讲究拟人化,情感化。营销研究发现,带有情感,尤其是正面情感的内容会获得更多分享。正面情感将为品牌带来一种难以复制的无形资产。虽然其他品牌可以通过短时间密集而炫目的炒作来传播其理念和情感诉求,但是最终无法切入人心的情感终究会成浮云。在Web3.0时代,情感交流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变得更为直接与细微,甚至具体到每一条信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