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联网”中,所有物品都可以发送和接收数据。大数据与物联网将为管理和社会带来革命性变革。但二者的成功需要一个前提,即所有来自互联网公司的数据,全部由散布于全球、分属不同组织的设备收集起来。但如果这个前提不能实现呢?
阿莱克斯·彭特兰,是麻省理工学院媒介艺术东芝席教授。他认为:企业不是数据所有者,且没有一套明确规定数据所有权的规则,这将会导致消费者产生逆反心理、监管者采取严厉制裁,最终让物联网难以发挥全部潜力。为弥补这一短板,彭特兰提出了名为“数据新政”(the New Deal on Data)的一系列原则和行为规范,用以定义数据所有权、控制数据流。名如其实,这套准则确实影响深远。在与《哈佛商业评论》高级编辑斯科特·贝里纳托的对话中(对话内容经过编辑),彭特兰详述了数据新政在意大利阿尔卑斯山脚下一座小城的应用状况和效果。
物联网加剧隐私泄露
HBR:是什么让你开始关注数据收集与隐私问题?
彭特兰:在MIT的媒体实验室做研究时,我用可穿戴感应器技术衡量人们的语调、动作、手势等与生俱来的行为,收集有关人们如何彼此交流的数据,这些数据非常私人化。研究过程一方面让我感受到数据所蕴含的惊人力量,另一方面也让我注意到数据迅速被滥用的现象。
总体来说,我们可以利用数据帮助我们绿化环境、创建透明政府、应对疫情;当然,还能提升员工能力,改善对消费者的服务。但这些数据也很可能被某些人或某些企业滥用。
HBR:物联网的出现加剧了这种担忧?
彭特兰:我认为是的。任何数据都是数据,无论它如何产生。如果有区别的话,那就是物联网让人们看清楚他们实际在做什么。你去接孩子的时候,开车的速度是多少、你一周吃多少食物、在厨房花费多少时间、在卧室的时间诸如此类的数据会让人感到“被侵入”。随着越来越多的产品中加入感应器,这种“被侵入感”也会随之上升。
HBR:这么说来,消费者一旦意识到自己的数据正在被收集,就会产生“企业收集我健身和心率的信息真的没问题吗”这样的担忧?
彭特兰:没错。虽然有些消费者可能会觉得无需多虑,但是目前这些收集数据的“监视”连提前告知都没有。你是否有权知道别人在收集你的哪些信息?——这一问题将会在行业、监管者、消费者之间引发规模宏大且持久的论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