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时空规律
在原创尚需时日的条件下,当前中国式创新的空间规律,不妨用“面”字模型概括:
第一步的创意来源,多采用跨界混搭、边缘革命和底层颠覆,大都来自不同势能的“第三极:维基极”——可能是美国或他国(如唯品会特卖模式的创意来自法国,网游则多来自韩国),或跨行借鉴(如传统行业基本上以互联网行业为师),或产融结合(如京东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或来自网络(如粉丝的众包式参与)等。
第二步则是二次创新,在“面”字模型中则是三大方向:
·一是行业极的推动(Push),要不然是“自我导向”的凭借技术突破(如百度的汉字处理技术),或资源优势(如新浪微博的名人及各领域专业人士),要不然是“竞争导向”的跟踪对手的创新,当然这两种与客户的交流都较少。
·二是市场极的拉动(Pull),要不然是“市场-客户”导向的切入不同的细分,如小米的发烧友,余额宝的屌丝大众;要不然是“需求-价值导向”的深挖需求或洞悉新需求,力争率先推出新产品或新服务。
·三是中间菱形框的“产品/服务/体验”,一般是对现有产品或服务的快速迭代和持续改进的创新,多依赖数据驱动,多调试更好的用户体验细节。
创新表象背后的时间规律维度,可用宏观的经济周期、中观的行业周期与微观的产品周期来分解。如信息技术的行业周期是15年左右,分解到短波则是四个大浪:硬件和基础设施先行,平台级软件其次,内容/应用/服务紧随,电子商务与金融断后,于是,这一轮的创新就被固化在人类生活方式之中。
三极创新,你在哪一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