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角色:领导与参与
HBR中文版: 亲自“参与”到业务层面,你如何解决分歧?
刘积仁:刚开始,大家难免纠结,CEO和大家在一起讨论业务,遇到分歧,大家可能本能地认为应该按照CEO的想法去做。这时,我会告诉大家,这并不是我想要的局面,我要求大家以问题为导向,就事论事,做对做错没有关系。慢慢地,大家完全接受了我的“参与”。这样的好处是,在创新过程中,我能够真正倾听到大家的想法,也会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与他们一起面对挑战,一起商议办法,有利于与员工高效达成共识,保证战略执行的有效性。
HBR中文版:在创新最前线,你作为CEO的最核心的作用是什么?
刘积仁:我在前面,就等于为创新开了特区。创新项目烧钱很猛,来自高层以及不同部门的怀疑很多。我在项目里头,真实地了解到项目进程,随时与大家保持多层次的沟通并答疑解难,一旦生死攸关时刻,我还可以成为最后一道防火墙。拿熙康案例来说,前期投入非常大,一直亏损,看不到成果,如果按照东软已经成熟了的考核标准,熙康随时可能被拿下,我的作用就是保障它,支持它。
HBR中文版:一个创新项目进行到什么程度时,你可以退出“参与”?
刘积仁:创新组织需要创新文化,在大企业里头搞创新,通常会面临内部文化冲突,一个普通员工或者一个部门很难承担创新文化的建设,因此,需要CEO建立一支别动队,用特殊方法承担特殊使命,一旦完成突破,新的组织体系也就成形了,会有一个新模式出来,创新项目也就进入了正常的轨道,这时,CEO就可以离得远一点,没有必要事事参与了。
HBR中文版:你如何把握“参与”与“授权”的平衡?
刘积仁:对于东软整体的管理,我一直都很注重授权,给部门负责人权力和空间,对于我参与的创新项目,一旦它进入轨道,我也会适时放手。在东软,我的权力始终保持在有限状态下,我们把公司定位为员工的平台,让大家永远有创业感。授权的同时,我一定会把压力和责任传递给大家,我与大家讲,创办东软时,第一年只有3万元的预算,照样可以制定出发展战略。现在,东软每年有上亿元的预算,还有团队、市场和品牌,这么好的条件,如果你不能创业成功,不能怪别人,只能怪自己。
HBR中文版:如何通过授权机制激发基层组织活力?
刘积仁:东软走到今天这一步,核心要务就是激励基层,让基层组织更有活力。公司达到2万人以上了,正处于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如果基层失去活力,整个公司的创新动力就会丢失。我们每一年举行一次项目答辩会,各个部门提出新项目和项目预算,我们统一进行审核,一旦通过,预算怎么花,战略怎么定,都是部门的事,我给部门足够的权力和空间,部门需要对结果负责。我们还会加大力度,让组织越来越简化,使整个公司平台化。
HBR中文版:如何在项目实施之前管控风险?
刘积仁:在决定一个项目时,我有一个习惯,至少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没人想到做这件事吗?你比别人钱多?你比别人动作快?你有技术,别人根本超不出你?把这几个问题写在纸上之后,然后一个个回答出来,如果回答不出,这个项目就不做了。因为它如果真是你该做的,一定是可以写下来的,在写的过程中,就会把虚假的东西去掉。比如,对于上面的问题,你打的是√,就肯定是虚假的,因为总有别人能想到,只是你不知道;总有别人比你更有钱;你有人才,这可能不完全虚假,但人才是移动的,你无法独占;只有你能做,别人不能做,这也不可能,你能做的,别人也一定能做到。
HBR中文版:在充分授权过程中如何管控风险?
刘积仁:第一,是用人的风险。作为领导,首先要准确地对人作出判断;第二,是战略的风险。战争正式打响之前,得先把整个战役的打法给我说清楚,我同意之后,你才可以去打,也就是说,我事先要非常细致地审查你的战略和计划,在答辩会上,我会花很长时间与你进行讨论,战役一旦打响,我就变身为观战者,只要正常推进,我绝不干涉;第三,意外管控。如果出了意外,我会用一整套的风险管控机制加以干预。
HBR中文版:东软事业部一级的管理者,多数都是从东软创业开始加入一直干到现在的,这在中国的IT企业中非常少见。你们核心管理团队一直保持稳定的秘诀是什么?
刘积仁:其一,我始终认为,我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让团队成员有权力,有施展空间。其二,我会给他们充分的信任,也要给他们约束,这与董事会、股东大会给我的约束是一样的。其三,如果人没有了,就谈不上有技术了,资产也无法保持,所以对人的理解是最关键的。一定要以人为核心,了解人的需求。我经常要问自己,他为什么要跟你一起工作?你给他带来了好处了吗?如果我不能解答这个问题,就意味着我们的组织能力已经在打折扣了。
HBR中文版:从2008年实施超越技术战略以来,东软的国际化战略是弱化了还是增强了?
刘积仁:东软的国际化从来没有弱化,而是始终在增强。目前2万员工,有6000人从事国际化业务。未来10年之内,国际业务的营业额要从目前的30%提升至60%,届时,东软会成为实质意义上的全球性软件企业。
HBR中文版:超越技术战略还需要多久可以明显爆发出力量?
刘积仁:未来5年吧。
HBR中文版:东软23年,你最核心的管理体会是什么?
刘积仁:企业在不同时期要有不同活法,一边生存一边寻找下一个阶段的活法,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所以要持续打造生命力,这个过程主要体现为与环境之间的争斗。企业无法选择环境,看一个企业能不能生存好,实质是看在它所处的环境中能否成长起来。中国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市场,环境变化如此之快,企业需要不间断地打造出新的生命力,所以我们要对环境始终保持敏感,要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始终保持敏感,同时,对自身资源和弱点始终有清晰的认识,还要始终用理想主义面对未来。
王丰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高级撰稿。
-----
人物小传
刘积仁
东软集团创始人, 董事长兼CEO
出生时间:1955年8月
毕业院校:东北大学
社会职务:兼任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世界经济论坛新兴跨国公司议程理事会成员,亚太经合组织APEC 工商咨询理事会成员等职。
简介:1988年刘积仁留美学成归来, 33岁即获破格提升,成为全国最年轻的教授。1991年,他创办了东软。在中国,教师出身的成功企业家不在少数,但能够始终将教授、企业家两种角色统为一体的人并不多见,刘积仁做到了。他认为这两个角色有十分雷同的地方:都要对难题感兴趣,都有极强的好奇心,都善于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他认为,所有的成功都产生于克服困难的过程之中,而一个人的能力高低与他所遇到的困难数量和程度是成正比的。
------
不管做什么行业,都应该对别的行业充满热情,对生活充满热情,对工作之外的事,不但要好奇,还要认真。我们是做技术的,所以要超越技术。
-----
东软走到今天这一步,核心要务就是激励基层,让基层组织更有活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