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的朋友戈登在一所著名大学申请了职位,并前往校园进行面试。其间,他和鲍伯共进午餐。这位鲍伯是系里的大人物,对聘用有最终决定权。食物上桌后,鲍伯指指自己那份:“非常美味,你应该试试。”戈登虽然不喜欢那道菜,但觉得不尝一口会冒犯未来老板。随后,双方相谈甚欢,戈登历数自己的成果,鲍伯也欣然配合。谁知戈登最后没拿到聘书,这让他很意外。
过了几年,戈登在那所大学得到了另一个职位,当年的疑惑终于解开。原来鲍伯当时的意思其实是“你以后应该试试”,或只是“我的午餐味道不错”,而应聘者竟敢从自己的盘子里夹菜,这让他非常不爽。鲍伯绝对不想和这么一个不懂事、缺乏教养的人共事。
很多人都曾像戈登一样,不明智地给别人留下糟糕的第一印象。
糟糕的第一印象可能会带来大问题,无论是在个人生活还是职场中都如此。有时你能意识到是自己搞砸了;但更多时候,糟糕印象其实源于认知偏差。研究证实,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自我认知和他人对我们的认知相关度很低。所以如果你猜测自己被低估,或可能无意冒犯了别人,或由于被误解而遭敌视,你的感觉可能是正确的。我们对他人的认识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片面、固化的,而且很大程度上是不自觉的。
客观地说,准确认识他人很难。没有谁是一本“打开的书”。研究显示,虽然惊讶、恐惧、厌恶和愤怒等基本情感较容易辨认,但日常生活中的微妙情绪并不易识别。所以,当你有点郁闷时,你的外在表现可能和你有点担心、困惑、失望或紧张时区别不大。当你心想“你的话有点伤到我了”和“你的话对我根本没影响”时,你的表情看起来可能差不多。此外还有心理学家称为“透明性幻觉”的现象:当你觉得“我的态度应该很明显了”或“他们知道我要说什么”时,实际情况大多并非如此。
要知道,他人会对我们的话语和行为作出各种解释。比如在会议上,同事发言时你却目光呆滞。你可能觉得无聊了,也可能在认真思考,也可能在想是不是忘了关咖啡壶开关。同事不会知道你实际在想什么,但他会自己作出解释——这就是大脑的工作。
好消息是,我们已经可以归纳和预测人际认知的规则和偏差,预见人们在解读他人时会犯的错误。因此我们有可能更有把握给他人留下不错印象,并及时消除误解。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