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月出版的《蓝海战略》很快成为畅销书,蓝海战略思想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企业界的广泛推崇。迄今为止,该书已经被翻译成43种语言,销量超过350万册。时间过了10年,市场环境变得更加莫测,顾客需求飘忽不定,竞争对手神出鬼没,此时此景,W.钱·金和勒妮·莫博涅两位作者坚持认为,企业要想胜出不要仅盯住竞争对手和现有顾客,而要关注非顾客,创造新价值,最终开辟自己的“蓝海”。
2015年新出的《蓝海战略》扩展版为什么在此时推出,为什么着重提出红海6大陷阱,是否有新方法让企业跳出红海,是否有针对中国企业的特别内容。为此,HBR中文版专访了曾作为W.钱·金和勒妮·莫博涅特别助手又是《蓝海战略》中文版译者的吉宓博士,吉宓也是英士(INSEAD)国际商学院蓝海战略研究院资深高级研究员。
HBR中文版: 《红海陷阱》一文中提到的红海陷阱,浓缩了《蓝海战略》扩展版(2015年)一书中相应章节的要点,使用了书中一些旧案例也增添了新案例。是什么促使W.钱·金和勒妮·莫博涅在此时发表这篇文章?有何特殊意义?
吉宓:《蓝海战略》一书主要从正面阐述蓝海战略的原则并介绍开创蓝海的途径和方法。该书出版后在全球范围内引领了战略管理研究实践的范式性转变,掀起了企业开创蓝海的热潮。
很多管理者与两位作者分享了他们开创蓝海的经验和教训。在交流中,金和莫博涅发现,固有的红海思维模式往往成为企业践行蓝海战略的障碍,导致它们无法真正走出已有的市场壁垒,或是在开创市场过程中误入歧途。因此,有必要将主要的红海思维模式与相关的蓝海战略逻辑加以比照和鉴别,以引导企业管理者走出误区,直达蓝海。
今年正好也是《蓝海战略》出版10周年,金和莫博涅的《蓝海战略》扩展版已于2月初由 《哈佛商业评论》出版社正式推出,其中便包括了对“红海陷阱”的阐述。HBR这篇《红海陷阱》的文章则通过更多具体案例澄清了很多误区,以便为企业继续开创蓝海做好理论准备。
红海陷阱是对蓝海战略的阐释
HBR中文版:时隔10年,企业面临的市场变化有哪些?《红海陷阱》一文跟《蓝海战略》一书有什么不同?
吉宓:10年前,《蓝海战略》论述了超越红海竞争的局限和开创蓝海的必要性。当时很多企业都陷于血腥的红海竞争,无法摆脱困境。蓝海战略为它们指出了一条新路,也得到了企业的积极响应。而《红海陷阱》针对正在试图开创蓝海的企业和组织,目的在于纠正蓝海实践中的一些概念性错误,使企业更有效地开创新市场。可以说,《红海陷阱》一文是两位作者针对企业的蓝海实践,对蓝海战略逻辑所做的进一步注解和阐释。
HBR中文版:《红海陷阱》文中说,管理者心智模式受学校学习和商海经验所限,因此容易被困于这6大陷阱,那么是否有一些具体方法帮助管理者摆脱这些思维局限?
吉宓:首先,点明这6大陷阱,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帮助企业避免走入这些误区。管理者之所以走入误区,往往是因为概念的混淆。《红海陷阱》一文详细阐释了开创蓝海的正确观念与错误概念之间的区别,并以具体案例加以说明。对照该文理清思路并检视企业实践,管理者便可规避很多类似的错误。
蓝海战略本身也已提供了一整套实战性框架、工具和进程,用于指导企业走出竞争战略的局限,开创全新市场空间。例如,开创蓝海的四步视觉化战略进程可以帮助管理者全面、系统地改变思维定势。该进程要求管理者对“非顾客”需求进行详实实地考察,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寻求打通市场区隔、开辟蓝海的路径。这就从实践上避免了将市场开创战略当成以顾客为导向战略、或是将之等同于利基市场战略的误区。通过对现有产业竞争元素的“删减增创”并绘制战略布局图,管理者便可避免只重差异化或只重低成本的误区。而整个蓝海开创的过程,都是以“价值创新”为基石。遵从这一过程的每一步骤,便自然可以避免将技术创新或“创造性破坏”当成开创新市场之必要条件等误区。
企业开创蓝海中的很多错误都源自受固有思维模式误导,对蓝海战略的原则和方法浅尝辄止,没有深入实践。《红海陷阱》则在这方面给予管理者适时提醒和正确引导。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