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4:寻求看诊量最大化
如果乐团指挥认为乐手演奏得越快,音乐质量就越高,那他准疯了。但现实中,为增加收入,医疗机构采取限制单次诊疗时间(15分钟到半小时)等措施,为每位医生设定看诊量硬性指标。这些措施表面上提升了工作量和效率,却可能给服务质量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
衡量医生工作成效的最重要指标是治疗效果而非看诊量;如果提高平均看诊时间、减少看诊量,医生的总体产出反而会提高。例如,很多慢性肾病患者最终需要透析,而大量研究表明,如果透析开始时即搭建人工血管或瘘管(通过手术建立动静脉间的通路)而非使用导管,患者寿命会更长,而且并发症更少,每年还可节省上万美元费用。但美国超过一半透析患者在治疗开始时使用导管。
一位肾病专家告诉我们,如果能和每位慢性肾病患者谈上30分钟,他就很有可能说服患者搭建瘘管或人工血管。据我们估算,医生和患者面对面进行咨询,成本还不到因使用导管透析额外产生的费用的1%,且能显著提升治疗效果。随着治疗费用下降,医疗机构的财政负担也相应减轻。因此,即使最终只有少数患者选择更好的治疗方案,以未来节省的费用计算,增加医生咨询时间也会产生极高回报。但如果限制看诊时间,医生就没有机会为患者提供此类咨询。
再以前述关节置换手术研究项目涉及的医疗机构为例。这些医疗机构都在寻求降低患者术后住院费用,但大多忽略了一项重要工作:在手术前与患者和家属充分沟通,明确术后住院时间长度和出院后去向(直接回家,或转往有资质的护理机构、专业康复中心等)。在住院支出最低的那部分医院(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医生会花更多时间和患者及家属讨论出院后的康复计划:如何在家里做好迎接患者的相关准备,定好谁来接患者出院及负责后续照护等。此外,医生还应针对患者术后康复事项,对整个临床团队及相关行政人员提出明确要求。
院方更充分地和患者沟通康复事宜,将大大减少患者术后住院时间。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直接出院回家的患者比原先多得多,可省去在护理机构和康复中心的费用(比在家康复贵5到10倍)。这同样说明,医生通过多和患者交流而省下的费用,比付出的时间成本高一个数量级。
从我们其他几个研究项目所涉及医疗机构的医生、尤其是主治糖尿病、充血性心脏病等慢性病的医生那里,我们了解到类似情况。他们表示,如果能有更多时间和经费用于教育和跟踪患者,总治疗费用将大幅下降。但医疗机构高层管理者只盯着损益表上的各项成本,往往错失在不损害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削减成本的机会。新成立的责任医疗组织(ACO)更有动力压缩所涵盖患者的治疗费用,包括在护理、康复机构产生的费用,因此会对上述机会更感兴趣(见下文《压力从何而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