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4年普华永道面向百余个制造业公司开展的一项调查中,3D打印革命初现端倪。当时受调查公司中已有11%转为大批量生产3D打印产品元件。根据高德纳分析师的说法,某项技术采用率达到20%便是“主流”。
2014年初PwC公司进行的相关调查已预示3D打印革命的到来,参加调查的100多家制造企业中,有11%已经大规模采用3D打印技术生产配件或产品。根据盖特纳(Gartner)公司的分析,当一种技术的采用比例达到20%时,它就已经成为主流。
如今许多企业开始利用3D打印技术提高生产力,其中有着几个业界巨头的身影:通用电气(GE)用3D打印制造喷气式引擎、医疗器材和家用电器零件,洛克希德·马丁(Lockheed Martin)和波音(Boeing)将其用于航空航天与国防,极光飞行科学公司(Aurora Flight Sciences)运用3D打印制造无人飞行器,隐适美(Invisalign)用于口腔设备生产,谷歌用其制造消费性电子产品,荷兰公司LUXeXcel将其用于LED灯透镜。有鉴于此,麦肯锡最近发布报告称,3D打印“即将从狭窄的利基市场冉冉上升,在越来越多的方面成为传统制造业的一个可行替代选项”。2014年工业级3D打印机在美国的销量已达到工业自动化机器总销量的三分之一。部分预测显示,该比例到2020年会上涨到42%。
随着可打印材料的范围逐渐扩大,必然会有更多企业转向3D打印。现在可打印材料除了基本的塑料和感光树脂,还有陶土、水泥、玻璃、多种金属及合金,乃至加入了碳纳米管和纤维的新型热塑性复合材料。踟蹰不前者终将被3D打印的显著经济效益打动。虽然运用新方法和新材料往往使得商品直接成本升高,但增材制造技术(additive manufacturing,是采用材料逐渐累加的方法制造实体零件的技术,相对于传统的材料去除-切削加工技术,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制造方法。近20年来,该技术取得了快速发展,“快速原型制造”、“三D打印”、“实体自由制造”之类各异的叫法分别从不同侧面表达了这一技术的特点——编者注)带来的高度灵活性可以让总成本降低。
革命性转变已然发端,管理者须关注三个层面的战略性问题:
其一,实体产品销售方须探寻产品改进之法,若不思进取,改进产品的便是竞争对手。将电子“蓝图”下载到打印机,层层打印出成品,这种制造方法不仅为客户定制提供了无限可能,也为更加复杂精细的设计提供了空间。
其二,工业企业必须重新审视公司运营。产品和原件如何、何时、在何处制造?建制怎样的供应链网络最理想?怎样结合新旧生产流程?增材制造带来了无数新的选项。
其三,以3D打印这一新现实为中心开始形成一整套商业生态系统,领导者须考虑这一图景的战略内涵。不少人看到3D打印有潜力将庞大制造业分裂为不计其数的小“制造者”,但这样的预见使他们忽略了另一种更必然、更重要的发展——要让设计师、制造者和货物运输方的活动相互融合衔接,必须建立电子平台。平台运营之初便可实现“即时设计,即时制造”,亦可让人们得以分享并便捷地下载设计师作品。用不了多久,平台就会响应需求的变化,配置上打印机操作和质量管理,并对打印机网络进行实时优化,以及提供产能交换等各项功能。平台提供方若能制定标准,提供一个让这套复杂生态系统得以回应市场需求的环境,那么将会大获成功。这样的平台崛起会影响到所有企业。业内元老与行业新秀之间将会展开明争暗斗,争夺3D打印这一新技术创造出的巨大价值。
以上问题就会引发一系列战略层面的思考,还有另一个问题是,这一切何时发生?以下实例可说明这一切发生的速度之快。我从一位业内CEO处得知,美国助听器行业用时不到500天就转变为100%增材制造,而且坚持传统制造方法的公司全军覆没。等待这一迅速演进的技术完全成熟后再做投资是否明智?按兵不动所要承担的风险是否过高?这些问题有待管理者决断。不同管理者会给出不同答案,但他们一定都明白,现在是进行战略性思考的最佳时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