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你正在评估一位应聘驻国外办事处负责人的求职者。从履历上看,面前的人是迄今所有参加面试人选中最合适的。她应对如流,没有任何过失,社交技巧也轻车熟路,但就是让你感觉哪里有些不对,可你又说不上来到底错在哪儿——仅仅是一种直觉。你到底要不要聘用她?
你可能会遵从直觉,放弃录用她,一直以来你的直觉都很准。当我们在管理决策课程上描述如上情景时,多数高管表示都是这么做的。可问题是,除非偶尔违背直觉,你从未真正考验过自己直觉的对错。如果你从未看到不凭直觉办事的结果,你也说不准到底直觉是否帮你做出了正确选择。
过于依赖专家所定义的“系统1思维”十分危险。这种思维是源自储藏于记忆中各种关联,自动生成判断,而非基于你所掌握信息进行的逻辑判断。无疑,系统1思维对生存而言意义重大——正是这种思维帮你躲过了车祸。但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的研究表明,系统1也是导致失败决策偏差的一大原因。造成偏差的其他原因包括错误的“系统2思维”,即错误的推理。比如,认知局限或惰性都可能导致人们重点错位,或者找不到相关信息。
上述偏差,任何人都在所难免,特别是在我们感到疲倦、压力很大或一心多用的时候尤为明显。试想,如果一位正在商讨并购事宜的CEO,面临来自律师的压力,需要他做出旗下工厂是否关张的决定,还有来自同事的压力,需要他处理裁员事宜。在此类情况下,无论是精神、情感还是体力上,我们根本不具备决策所需的条件。作为回应,我们越发依赖直觉、系统1的判断方式,而不是深思熟虑的推理。决策是变得更快更简单了,但质量常常堪忧。
解决办法之一是:利用改善决策环境的选择机制,在组织层面授权他人决策,致力于消除偏差(详见聚光灯第一篇文章《好设计造就好决策》)。然而多数情况下,授权并不适用于决策,决策的责任完全落在管理者本人身上。在这种情况下,你依然有能力战胜自己的偏差。
最重要的,你要理解偏差由何而来:究竟是过于依赖直觉,推理有误,还是两者兼有。本文中我们描述了最顽固的几种常见偏差,以及越过这些偏差看清未来情况、目标和选项。但正如卡尼曼基于自身经验所指出的那样,仅意识到偏差远远不够。因此,我们还基于判断和决策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提出了攻克偏差的策略。
首先,让我们看看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个求职者。可能你的疑虑并非真的因她而起,而是来自那些你还没说清的更宏观事务。如果驻外办事处所在国家的商业环境不如预期乐观怎么办?如果员工跨国合作或与总部联络有问题怎么办?随着未来情况不断变化,类似问题的答案将帮助你决定是否需要缩减规模、如何管理持续增长等等。因此你在做出聘用决定时,应该考虑到多种可能性。
然而,回答这类更宏观、更艰难问题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我们向来对自己的认知能力惜若珍宝。我们不愿把脑力消耗在不确定性上,因为板上钉钉的事情更容易思考。这一倾向局限了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只关注一种可能的未来(在本文开头例子中,该办事处的运行情况已经被预设好了),一个目标(聘用一个在预设办事处情况下能够履行相应管理职责的人),以及一个孤立的选择(面前这位候选人)。当这种狭隘的思维遭遇了复杂情形,系统1开始发挥作用:直觉过早地告诉我们,我们已经做好了决策准备,不知从哪儿来的强烈自信,让我们大胆迈出了这一步。为了消除决策中的偏差,我们必须要在3方面扩展自己的视野。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