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依靠经验做出决策与判断。通过理解过往所看到和听到的事,我们规划未来,并因自己的远见卓识而洋洋自得。毕竟,我们就是凭借对过去经历的分析能力才取得如今的成绩,所以我们做决策时总要追溯过去的相同经历,也是顺理成章的。
这么做可能会出错。
经验或许值得信赖,但有时我们会被它愚弄,并不能变得更高明。
问题在于,我们会通过很多“过滤器”(filter)回首往事,导致我们对经验的把握出现偏差,而根据这些解析做出的判断和决定可能是错的。即便如此,我们仍坚持认为从自身和他人经验中能够获得正确观点。
如果目标是提高决策质量,我们可以通过对过滤的认识来剖析从经验中能够学到什么。在本文中,作者围绕这一课题,广泛选取了多个研究,总结出引起偏差的三种过滤形式:1)我们所处的商业环境忽视过程,偏重结果,尤其是成功的结果;2)我们身边那些有意筛选共享信息的顾问团;3)我们自身有限的分析能力。本文还提出了克服偏差的一些技巧。
只看自己能看到的
在商业环境中,决策的结果显而易见。我们可以随时看到结果并作出评价。但我们往往忽视制定决策的详细过程,过程显然比结果更容易操控。如果我们的目标是从经验中学习,明白自己为何犯错、因何成功,那么就要承认:过程非常重要。
假设两家公司都采用同样高风险的战略,其中一家很幸运,蓬勃发展,而另一家举步维艰。我们在祝贺前者、指责后者的同时,忽视了导致这一现象的潜在原因。这种侧重决策结果,忽视决策质量的倾向被称作结果偏差(outcome bias)。
这种偏差对我们行动的影响很微妙。假若战略奏效,哪怕存在问题,我们也会坚持不懈。要是战略结果不佳,即使方向正确,我们还会作出改动,或弃之不用。比如近期《管理科学》的一篇文章指出,在NBA中,教练“更可能在输球后调整战术。即便在仅输几分、完全看不出团队执行力出问题的情况下,他们还会这样做”。
关注结果也会影响到我们的道德规范。一篇哈佛商学院研究报告提到,“同样的行为在机缘巧合下产生不同结果。但若结果糟糕,行为会招来更多道德谴责。”换句话说,如果一切运行良好,我们很可能认为决策不仅有效,而且符合道德规范。
我们只重结果忽视过程,由此解决方案变得比预防措施更宝贵。能快速解决紧迫问题的决策者很容易引人注意和受到奖励,而采用稳健方法的人则很难被赏识。
以结果论,成功比失败更显眼。商业世界里充斥着各种成功故事——最新畅销书、超级创业项目以及战略成功之道被大肆鼓吹,而失败案例则被置之不理。
现在很流行讲述成功故事和分析成功案例的共同之处,但这种追求成功的做法并不可靠。在《组织科学》的一篇文章中,杰克尔·邓雷耳(Jerker Denrell)认为,当前组织中普遍采取的管理做法在以下方面误导了我们。首先,失败像成功一样,也有共同特点。其次,如果导致失败的特定因素确实存在,那我们只研究成功就无法发现它们。正确的做法是,我们应小心所有类似“成功公司10大共同之处”的说法,不管这些清单源于主观臆断还是经过正规研究得出。
漠视失败还有其他不良效应,比如遮掩失败率。纳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在《随机致富的傻瓜》(Fooled by Randomness)一书中就提到这一点。如果失败率高,说明成功没有捷径。如果没有捷径,管理者就不应因失败而遭到指责。商业环境极力隐瞒失败的普遍性,使我们更难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于是我们想当然地以为,我们能在很大程度上把握成功,而事实并非如此。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