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化技术爆炸式的发展,消费者线上线下活动产生的大量数据正被公司整理。收集和传输详细信息的新型智能物联网产品——从健身追踪器到家居系统,更是推动了这一趋势。
有些公司会公开它们处理数据的做法,但大多数倾向于不对消费者公开,自主操控这些数据而不是与消费者共享。在采集消费者数据上,它们会采取“先斩后奏”的做法。公司还经常默默收集一些不会立即投入使用的个人数据,辩解说这些数据将来可能会有大用处。
青蛙公司(frog)帮助客户根据其用户的个人数据定制产品和服务。作为该公司的现任和前任高管,我们认为这种遮遮掩掩收集数据的做法缺乏远见。无偿使用用户数据也许会带来短期优势。但我们的研究显示,虽然消费者没有被明确告知自己的哪类数据被收集了,但他们意识到自己受到了监控,而且非常担忧个人信息会被滥用。
在未来,用户数据将逐渐成为公司竞争优势的来源,因此获得消费者信任非常重要。如果公司保证数据收集透明化,让用户掌控自己的个人数据,并给予提供数据的用户合理回报,就会赢得信任,获得数据的渠道也会不断拓展。但隐瞒数据用途,并拒绝回报用户的公司则会被用户嫌弃,生意也会一落千丈。
激增的数据
互联网中最先收集个人数据的是网站和应用软件。营销人员能够通过追踪用户网上活动来发放定向广告和内容。最近在很多行业,公司将实体产品与智能科技结合,收集用户位置和行为等多种新信息。数据个人化对公司助益良多,比如帮助公司不断迎合用户偏好,对产品体验至关重要。例如,谷歌的Nest温控器就能根据房主习惯,自动开启制冷或制热系统。
新一轮数据潮有可能解决卫生保健、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复杂难题。以医疗科技公司美敦力(Medtronic)的数码血糖仪为例,这款产品将植入式传感器无线连接到可以警告血糖临近危险值的设备上,因此病人和医护人员可以提前就治疗做好准备。另外,汽车服务商Uber最近同意与波士顿官员共享驾驶模式数据。这一举措有助于城市提高交通规划管理水平,加强道路养护。这些和其他众多应用软件都增强了个人数据的影响力和价值。
当然,本次数据潮也加大了滥用数据的可能性。大规模的破坏数据安全性事件使顾客权益易于受到不法分子侵害,比如日前家居用品零售商家得宝(Home Depot)的5600万顾客信用卡信息被盗,后果堪忧。但让顾客更担忧的是这些破坏事件披露出公司秘密收集数据的行为。零售商塔吉特(Target)被曝光利用数据来确认购物者是否怀孕,而有些顾客尚未公开自己怀孕消息。这一事件再次敲响了警钟。
但消费者也承认,采用数据共享的产品和服务让生活更便捷、有趣。他们能学到知识,并节省开支。公司和顾客都不想阻拦这些技术进化;同时,利用个人数据设计出的产品正迅猛发展,并得到应用。加特纳咨询公司(Gartner)预测,2015年在用的物联网产品数量高达将近50亿,相比2014年增长了30%,而这一数字将在2020年增加到2015年的5倍。
为应对这一紧张形势,公司和政策制定者要扩大数据隐私的讨论范围,不能只是关注广告领域,也不能总围绕一个简单议题展开讨论,即“侵略性的数据收集是不对的”。我们认为,讨论结果应该是“更细致、巧妙地指导数据使用”;展开来说就是,指导方针要保证公司和顾客的利益一致,而且双方都能从个人数据收集中获益。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