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医药行业来说,创新是其永恒的生命线,而身处第一阵营的全球医药巨头,更是将它作为战略要义来强调。但对2014年跃居全球最大制药企业的瑞士诺华集团的全球CEO江慕忠(Joseph Jimenez)来说,创新之于诺华的含义更进了一层。这一切就发生在他出任诺华CEO之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医药行业的创新最重要的体现无疑是专利新药的研发,各大医药企业都将被称为“重磅炸弹”的原研药视为市场争夺的焦点。简单地说,“重磅炸弹”就是那些对最广泛的疾病,比如心脏病、糖尿病有着显著疗效的专利药品,诺华最畅销的降压药Diovan(代文)即是其中一例。为了研发这些市场需求最大的药品,各大药企投入了巨大的研发成本,受惠于专利保护,这些高昂的成本总是能得到丰厚的市场回报。
这个看似稳固的,由创新新药引领的经营模式,却在2012年迎来了巨大的挑战,这就是——专利悬崖。所谓“专利悬崖”,就是产品专利到期之后,大量仿制品涌入市场造成的利润大跌。这原本是医药行业的常态,但由于在“重磅炸弹”药品上的多年大量研发投入,近些年来这类药品的研发成本越来越高且难度越来越大,到2012年时整个医药产业迎来了巨大的专利悬崖,各大药企都面临在几年内多项专利产品到期的挑战。
“我们必须改变战略。”2013年初江慕忠曾对媒体说,“我们必须重新定义‘重磅炸弹’、重塑运营模式。”事实上,这个决定早在2010年江慕忠出任诺华集团CEO时就已经做出,可以说,他执掌诺华的首要任务,就是应对专利悬崖的挑战——彼时诺华最知名的降压药Diovan的专利,即将在欧美市场到期。
对于江慕忠来说,诺华战略的调整并不仅仅是要解决Diovan专利到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医药产业正在进入新的竞争时代:社会结构的改变,比如人口老龄化,带来了广阔的市场领域,而新技术前所未有地帮助创新达到了新高度--我们可掌握和利用的信息更加丰富,方式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例如,人类基因组的测序成本已经降至大约1000美元,这将导致一次数据大爆炸。”江慕忠说,“我们可以通过生物信息学对这些数据进行‘开采’,也就是说科学家可以研究各类基因中特定的基因变异是如何影响疾病的。”这就意味着诺华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来发现这些疾病的新靶点以及治疗这些疾病的新药。这也就是江慕忠所定义的新型“重磅炸弹”--在细分领域里更精深、更高效地进行研发。在江慕忠看来,这样的创新将超越这个行业之前的任何经验。
除了赋予研发创新更多内涵之外,在并购的方式上诺华也颇具创举。为了实现新的战略目标,2014年4月,诺华宣布了与葛兰素史克(GSK)和礼来(Eli Lilly)的四项交易,诺华收购了葛兰素史克的肿瘤业务,将非流感类疫苗业务出售给了葛兰素史克,同时将诺华的非处方药事业部与葛兰素史克的消费者保健部共同组建合资公司。此外,诺华将动物保健业务出售给了礼来。此后,诺华宣布将流感疫苗业务出售给CSL公司——这一系列行为被江慕忠称为“精准并购”,目的就是要在专注领域深耕,将精力和资源集中到三个领先的业务部门上(制药、眼科保健和非专利药),而不是盲目地进行“巨型并购多元化扩张”。
诺华的创新还体现在生物学和科技的结合上。过去一年来,诺华与谷歌和高通分别宣布战略合作。与谷歌的合作是为了开发谷歌的“智能镜片”技术并将其商业化,“这次合作是全行业内绝无仅有的,它将以从前无法想象的方式实现生物学与科技的结合。这也有助于我们利用‘可穿戴技术’为健康与疾病管理带来新机遇。”江慕忠说。据预测,可穿戴技术在未来5年的市场潜在价值在100亿到500亿美元之间。可穿戴设备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患者的疾病管理,更为重要的是,它们有提供很好疗效的潜力。而诺华与高通的合作,是两家成立了联合投资公司,双方将注资1亿美元,用于帮助那些技术、产品或服务所涉领域“不仅仅限于药物”的初创企业。
“随着技术与医疗健康日益紧密的结合,我们也看到了非传统竞争对手不断增强的创新能力。我们将其视为将新的数字技术应用在医疗健康行业的一大机遇。”江慕忠这样解释,“未来,诺华的收入来源将不再基于卖出了多少药物,而是基于患者通过我们的健康产品和服务,取得了怎样的积极成果。”
2015年3月下旬,江慕忠接受了《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的专访。他为我们解答了诺华成为全球老大的创新之道,对未来的挑战也毫不讳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