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激励和考核保证实施
从招聘、到保留、到培养,中国人寿为了基层人才结构的打造,设计了一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体系。但要切实保证“人才培养向基层、向销售倾斜”的战略的实施效果,有效的激励和考核措施必不可少。在此方面,中国人寿也做出了相应的举措:
利用薪酬倾斜,引导人才流动。在薪酬方面,中国人寿的设计原则是:横向激励注重效率——销售部门岗位级别、目标薪酬整体高于非销售部门10-20%;纵向倾斜突出公平,下级公司员工收入高于上级公司同职级员工。
显而易见的是,这样的薪酬倾斜是为了引导优秀人才向销售和基层流动。同时,在纵向条线上,采取同岗同酬、最低工资保障、共用一张薪点值表(即通过规范薪点数的差距来规范不同任职资格层级的岗位价值)等举措调整省、地、县三级机构分配秩序,控制管理层与基层员工的薪酬差距。这些做法,都切实提高了基层员工的收入水平,起到了利用薪酬引导员工的作用。
严格考核制度,保证用人机制。不得不承认的是,对于很多基层的管理者来说,多年的市场压力让他们形成更注重短期效益的管理风格。对于人才培养这种服务于长期利益的工作,很多管理者执行动力并不高。特别是有任期制的岗位,更把任内的营业数字而不是人才培养当做首要完成的目标。
“讲道理谁都懂,但落实起来,难免遇到栽树和乘凉的矛盾。”中国人寿人力资源部薪资处高级经理郭照敏坦承。为此,中国人寿将大学生人才占比,纳入到了管理层的绩效考核中。“比如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的员工在你的团队中有多少名?”郭照敏说,“我们力争将考核指标偏向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避免只重视短期利益的行为。”
结语:任何一种光环都是双刃剑,就像国企体制之于中国人寿,很多曾令它称霸市场的利器,在竞争日益市场化时,却成了束缚手脚的绳索。
为适应市场发展,自2011年以来中国人寿实施了人才结构调整计划。在设计层面上,可谓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执行层面上,启动了各项措施保证实施结果。中国人寿的目标是成为国际一流综合性金融保险集团,这对它的人才构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未来,如何完成更高层级的人才结构调整,中国人寿仍将面临挑战。(李武 | 编辑)
李源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高级编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