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凯:对于中国来说是绝无仅有的好机会。第一机器时代是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离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比较远。而第二机器时代,跟信息相关,与人的生活场景更近。中国的人口压力更大,机器人在生活场景应用的需求会更多。
俞志晨:机器人最初不在互联网圈火,而是在传统行业火。德国、日本在这方面比较领先。传统行业对于工业机器人的关注非常多。中国制造业的升级,需要机器人取代工人,节约成本。
余凯:未来的封口可能是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体现出来的不一定是硬件,比如金融方向,教育领域,教育的个性化,健康领域,第二个维度是偏算法数据硬件的角度,给生活带来舒适感的领域,比如智能家居。
苏中:认知计算可以扮演更大角色,在和海量数据结合后,产生的影响是巨变,老龄化场景对机器人的需求可能更大,日本已走在前端。
张楠:从投资人的角度来说,在工业机器人方面,日德领先,中国的基础比较薄弱。但是在AI人工智能方面,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累积的大量的优势,同时,服务机器人也是未来的趋势。
余凯:互联网思维讲得有点过多了,我们的盈利模式就是卖unit,它有云端服务,它有network effect,价值各有不同,我做创业是为了实现一个价值,而不是为了赚钱。创业时,首先要想想,为什么创业?不创业行不行?创业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我想通过创业,实现不一样的一些我自己的想法。
张楠:在细分领域可以做到无可超越的程度,我们会投资这样的公司。
观众提问:BM的芯片与余凯研发的芯片有什么差异?
余凯:IBM的芯片是偏研究性质的,我们是从功能层面做芯片的。
苏中:余博士的观点我不完全同意。IBM已经不是传统意义的研究性质,我们有创业者的心态,产品是有市场价值的。
观众提问:创业者如何说服投资人? 张楠:我们一般看B2C的公司,一般会看它的可替代成本,我们一般看B2C的公司,在考虑投资时,一般会看它的可替代成本,消费者为什么用你的,你怎么赚钱,持续地花钱,创业公司一般能讲清楚这三点就能说服投资人赚钱。
本文来自“HBR中文版私享读书会(第三季)——机器人来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哈佛网友评论